正在热播的《小巷人家》受到好评,老的喜欢,小的也喜欢。
这剧是正午阳光拍的。“正午阳光”基本上是质量的保证。导演张开宙70后,执导过《他来了,请闭眼》,《如果蜗牛有爱情》,还有《清平乐》,都挺不错的。所以要追。
《小巷人家》是一部年代剧,从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起始,现在看到28集,演到九十年代了。
这些年没少拍主旋律年代剧。典型如《大江大河》,大题材大手笔,写国企改革,农业承包,小商小贩起家的民企。还有写百姓疾苦的《人世间》,写反右、文革给家庭带来的伤痛和改革的变迁,都是感人的作品。
《小巷人家》没有宏大叙事,没有直接触碰那些最敏感的政治事件。大幕一拉文革已经结束,百废待兴。对老百姓而言,“百废”中最需要“兴”的就是房子。
房子是那个时代最让人头痛的事。我虽然没经历过。但是大学老师一家三代(不是三口)挤在筒子楼的一间18平米房子里那是亲见。
记得九十年代初饭桌上认识一位在省政府办公厅的处长校友。饭后同学告诉我,别看他现在温文尔雅谦谦君子,当年他留校当辅导员没有分到房子,直接把铺盖卷儿搬到了校长办公桌上。蒋欣饰演的宋莹上夜班只能把孩子放在女工宿舍,情急之余把孩子抱到领导家。跟我的校友行动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事件真实,演得也好。蒋欣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林栋哲在书记家哭喊着学说妈妈教给的话,也就5分钟的戏,时代背景矛盾冲突,母子的性格全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边葫芦还没按下去,大瓢就浮上来了:闫妮饰演的黄玲一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挤上了公交车,去爷爷奶奶家过年,饭菜上桌,黄玲母女俩只能在厨房。
不要以为这事情罕见。我大学闺蜜毕业分在北京朝阳区政府,甚至分到了一间房子。她烧得一手好菜,过年到公婆家掌勺,公婆家狭小,最后也是坐不下,她只能站在厨房独自吃。厨房是公用,没有暖气,她两脚都冻麻了。退休前已经是正厅级的她说起这事依旧眼泪汪汪。
电视剧精选这么两件事,一下子把我的记忆拉到了五十年前。
八九十年代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啊:知青返城,国企重组,全民经商,妈妈高考。。。。。
剧中高考中间要请假回家喂奶有点夸张,但是上午急忙交卷骑着自行车赶回家喂奶我算一个。
还有1988年的上海闹甲肝,我的小姑子也因为平时吃毛蚶喜欢嫩的八分熟的,结果也被感染了。什么板蓝根之类买不到也不好用,还是靠我们的外汇券买了更贵的片仔癀。
几个年轻人到广东倒腾的双卡录音机,我们也有一台,是在汕头当兵的小叔子带回来的。
我们有个大学同学,上海知青,上学没几个月,家里父亲退休可以接班(好像是铁路职工),他大学也不上了,卷起铺盖退学回上海。——回上海就是人生头等大事啊!
还有一个同事,七七级上海知青,大学毕业当了外语教师。八十年代我们一起到南京招生,他讲自己上海还有一个妹妹。每次他回去妹妹一家都提防他送孩子来上海。他很伤心。想当年就是为了妹妹不吃苦自己才报名下乡的。如今骨肉亲情如此冷漠,相比倒是哈尔滨丈母娘家更亲了。
第二集里出现个小细节:林栋哲穿的尿素裤子。现在的年轻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吧?改革开放,打头阵进来的是日本的尿素化肥,装尿素的化肥口袋是“的确良”的,于是被一些人拿来做衣服。特别是农村,只有干部才分得到这“尿素”布呢。
有顺口溜为证——
干部见干部,来比高级裤,前头是“日本”,后边是“尿素”。
虽然电视剧里就是那么捎带一过,却让人印象深刻。
《小巷人家》的年代故事对我们老人是历历在目的往事,既亲切又感伤;对年轻人而言,知道真实的过往,才知道路程的艰辛啊!
给我的感触最深的是庄家的二位老人,偏心老儿子也罢,但是拼命“剥削”老大庄超英也算到了极致。迟蓬饰演的那个奶奶真是活灵活现的。她不是凶狠的老人是理直气壮的婆婆。
吃瓜群众都说庄超英愚孝。就是太不了解那个时代了!当大哥的就是要担当全家的责任,这就是中国大家族观念的一部分。庄超英好歹还有个儿子,否则弟弟的两个儿子再不争气他也有抚养责任。记得《家》里的觉新吗?为了给死去的爷爷守孝,眼看着妻子难产不能施救而死去。那是中国的二十年代,人的观念跟八十年代有多大区别?何况庄超英双职工条件确实好一些。那年月,他这样的大哥就是“唐僧肉”,弟弟妹妹和他们的孩子巴不得都来啃一块。
我爸爸就是这样的“唐僧肉”(不是爷爷奶奶逼的,是他心甘情愿奉献的)。忽然觉得我那性情急躁的妈妈好伟大!
《小巷人家》的故事里贯穿始终的是房子,反正一直演到现在,家家还是为房子闹心。庄家妹妹是知青,在贵州结婚回不来,就是想让唯一儿子回苏州有一张能容身的床;吴家后妈偏心,想方设法让前妻的两个孩子早早工作搬出去;王勇家妹妹从新疆回来,狠心的哥哥因为房子甚至不让亲外甥进门;吴珊珊为了房子嫁给厂长儿子,最终挤进宋莹的房。。。。。
中国老百姓的一间房,咋就逼得人六亲不认啊?
芳芳日记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小巷人家》没有大人物指点江山,刘钧饰演的张书记也就是第一集里打了个酱油。但是小家小户小百姓在琐琐碎碎的生活里,在柴米油盐的算计里,在一地鸡毛的吵闹里,在家家难念的那本经里,让你强烈地感受到那些散落的历史灰尘,如何像山一样压在每个家庭每个人身上。
这部戏最精彩的是闫妮蒋欣,李光洁郭晓冬也不逊色。两家孩子从小到每个人都配了三个年龄段的演员,不可谓不精心。那些最小的,中学时代的,虽然年龄小,演得都很投入很不错,尤其是三个年龄的林栋哲人设好演得也好。庄晓彤的高中生形象也没有违和之感,青春扮相让人眼前一亮。
演员优秀,事件典型。情节精炼,细节鲜活,能不好看吗?
也有年轻人大概看得莫名其妙,弹幕里的问题千奇百怪半信半疑。这不怨他们,这些五十年前的故事这些历史的真相,学校是不讲的。正因为如此,像《小巷人家》一样真实反映年代的影视剧更难能可贵。
因为亲历者还在,造假还困难。
看到这会儿,如果挑毛病,最大的不爽是范丞丞
范丞丞的剧第一次看。老实说,我这把年纪够给人家当奶奶了,应该嘴下留德,多多鼓励少少挑刺。但是对范丞丞实在很失望,不吐不快。他的戏份不少,但是始终不在状态。他进不了戏,害得一众影迷也进不了戏。一般来说,年轻演员如果跟一个好演员对戏,多少都能带进规定情境,可是两家大人,加上爷爷奶奶九牛二虎也无法把范丞丞拉进角色里。尤其是他与大学女友的恋情,两个人全都松松垮垮有气无力的感觉。也许为了跟林栋哲庄晓婷风风火火地爱对比,让他们俩更内敛一些。但是既然是爱,心底的激情克制的力量也应该让观众有所感知啊!反正,这对搭子的感情戏看得人实在唉声叹气。
范丞丞的戏拉胯,把整部剧的节奏都搞乱了。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范丞丞带资入组。不知道,不评。只说很影响《小巷人家》的整体质感。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也有年轻人说范丞丞不错,演出来少年老成的感觉。
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再多说一句 ——
众所周知,苏州人吴侬软语,打架也像打情骂俏。如果这部剧能展示一下这方面,让女人们用苏州话痛痛快快吵那么一架,一定很喜人!
还有十几集呢,慢慢品。
注:第一跟最后一图为网络图片外,均为电视截图
问好鹿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