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文

每天一篇文章,坚持写下去。
博文
(2024-11-20 08:36:15)
今天写这篇文章,是受到我弟妹的视频号“老徐围炉故事会”的启发。在这里先致谢。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还没活明白呢,怎么能了解死是怎么回事呢?”这句话影响很大,大到我们整个民族都避讳谈论死亡,似乎谈论的动作会把死亡给招来,而不谈的话死神就注意不到自己。因为避讳死,所以很多楼房都不会标记四层、十四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4-11-18 21:29:05)
三十岁那年,有一次跟一位朋友聊天,她说起一个朋友的妈妈一直做全职主妇,到快五十岁的时候,忽然悲伤地感叹说,“我浪费了这一生!”当时,我们都很同情那位妈妈,同时又觉得五十岁是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事。一转眼,我也快五十岁了,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也会以全职主妇的身份迎接自己五十岁的生日。想起二十年前跟朋友聊天的场景,似乎就在昨天,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1-16 21:02:46)
没时间看书,就听。最近在听的一本书叫《敢于带头》(DaretoLead),是一位名为BreneBrown的女士写的,也是她自己朗读的。我并不喜欢这本书,但是,它有两点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首先,作者虽是女士,但是声音里有一种非常冷峻的气质,虽然声音的质感是女性的,但那股劲儿让我觉得她的性格是非常男性化的,常常一边听一边在头脑里勾画出一个留着板寸的女兵形象给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24-11-16 11:32:22)
今天这篇短文的日期后面多了一个数字——“18250”,猜猜是什么意思?文末揭晓。提示一下,与主题有关。年轻的时候基本不需要时间管理,因为那时候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工作。后来有了孩子,进入真正的生活,才发现时间极其不够用。有一段时间,每到晚上八点我就会左右为难非常心痛,因为再不回家孩子就睡着了,可是如果回家先陪了孩子就得工作到后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1-16 11:31:56)
当当当当,每日一文来到第45天!虽然还是有点为难,但是来到电脑前这一步越来越充满期待和欢乐!写了这些天,感觉写作就像是给思想梳头,原本乱蓬蓬的一团,因为要写出来,头脑里不知道哪里来的一把梳子就跳出来,轻轻地细细地梳理着,有些打结的地方还小心翼翼地解开,然后就有一篇小短文出来了。哦不,这把梳子不仅仅是头脑里的,它的手柄似乎是从心里伸出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1-16 11:31:25)
首先,家长需要做些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是怎样看做家务这件事的。对于做家务,有两种看法是不利的——其一,“做家务是苦差事,所以为了爱孩子,就别让他做家务了。”NoNoNo!做家务可以是很快乐的!上帝创造了我们,还给了我们劳动的能力,和其他劳动一样,做家务本来是很愉快的事情,是人的罪带来的懒惰才让这么美好的事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1-09 21:37:28)
今天要写的这个题目有点难,我跪下祷告先。中文和合本的《圣经》是从英文NIV(newinternationalversion)翻译过来的,是使用最广泛的一个版本。因为英语的语法和汉语的很不同,而《圣经》的翻译是要按句编号的,每一句英文都只能在原来的位置翻译成中文,翻译的难度相当大。读中英文对照版本时,我常常在心中发出惊叹——怎么翻译得这么好!虽然翻译得很好,但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1-07 00:19:28)
从九月二十六号开始写每日一文,到今天是第四十篇,中间经历了因为很累休息一天、几个周日,其他大部分时间保持着每天写一篇短文的节奏。虽然第五天到第十天到那个阶段非常困难,感觉写不出来,但终于坚持着来到第四十天!哈利路亚!
每一篇短文、每一首诗,我是作者,也是读者,是分享给朋友们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从小时候的写作困难户成长为如今的写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1-03 20:50:03)
今天,我只有15分钟来完成这篇短文,所以,写这个题目再贴切不过了。“先有后好”是我刚信耶稣时从牧师那里听到的鼓励,虽然简单,却使我受益良多。在我人生中的前四十年,“优秀”是我给自己贴的标签,“高质量完成每件工作”是我给自己设置的标准。在33岁前,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中基本就是一件事,干就完了。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1-01 22:50:47)
这个周末的家庭电影之夜,我们看了《十二怒汉》(TwelveAngryMen)。这部电影是拍摄于1957年的黑白片,除群众演员外,只有十二位男演员,没有视觉特效,没有杜比环绕立体声,更没有打斗、爱情、魔幻片段,但却非常好看。影片第一个镜头是法院高高的门廊,接着一摇,摇进了法庭——法官请陪审团就一件谋杀案中的被告是否有罪的问题做出决定。接着,十二个男子陆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