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石列車溜逸事故:修订间差异
外观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小 使用HotCat已添加Category:鶯歌區 |
无编辑摘要 |
||
第29行: | 第29行: | ||
| map_state = |
| map_state = |
||
}} |
}} |
||
'''鶯歌列車溜逸事故'''是一起在臺灣鶯歌發生於1919年6月21日上午的列車溜逸事故,據文獻紀載共 |
'''鶯歌列車溜逸事故'''是一起在臺灣鶯歌發生於1919年6月21日上午的列車溜逸事故,據文獻紀載共13人於事故中死亡。 |
||
== 概略 == |
== 概略 == |
||
[[臺灣鐵路 (清朝)|清代臺灣鐵路]]從臺北出發,原係經由新莊通往桃園,後來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決定重建路線,改經板橋、樹林、鶯歌再轉往桃園;鶯歌一帶路線(西湖街至東鶯里間係平行今中山路)從盆地爬升至台地,因此坡度較大。 |
|||
大正八年(1919年)6月21日上午,有一列車於自鶯歌開往桃園途中車廂因連結器斷裂而分離(當時之列車尚未安裝貫通氣軔設備),並沿路線坡度下滑,造成 |
大正八年(1919年)6月21日上午,有一列車於自鶯歌開往桃園途中車廂因連結器斷裂而分離(當時之列車尚未安裝貫通氣軔設備),並沿路線坡度下滑,造成13人死亡。 |
||
== 事後 == |
== 事後 == |
||
地方仕紳在今尖山埔路附近「大墓公」設置石碑紀念。當時在三峽鶯歌一帶行醫的劉清港(畫家李梅樹的胞兄)因協助救援傷者獲桃園廳當局頒贈賞狀 |
地方仕紳在今尖山埔路附近「大墓公」設置石碑紀念。當時在三峽鶯歌一帶行醫的劉清港(畫家李梅樹的胞兄)因協助救援傷者獲桃園廳當局頒贈賞狀。 |
||
總督府鐵道部將事故調查報告呈報日本帝國議會,並將路線改為「盤山展線」,以繞路方式減緩坡度,原經今中山路的路線,改由文化路通往桃園。1922年,路線改建工事完成,鶯歌車站亦於該年5月16日遷至現址。<ref>鶯歌鎮 鐵道悲歌唱不完,林家群、張黎駒、陳俊雄,中國時報,臺北縣,2003-10-15</ref> |
|||
== 參考 == |
== 參考 == |
||
{{reflist}} |
{{reflist}} |
2017年12月19日 (二) 09:20的版本
鶯歌列車溜逸事故 | |
---|---|
详情 | |
日期 | 1919年6月21日 |
时间 | 上午 |
地点 | 臺灣鶯歌 |
国家或地区 | 日治臺灣 |
运营商 | 臺灣總督府鐵路部 |
事件类型 | 列車溜逸 |
统计 | |
死亡 | 13(死亡和推定死亡) |
受伤 | 不詳(輕傷和重傷) |
鶯歌列車溜逸事故是一起在臺灣鶯歌發生於1919年6月21日上午的列車溜逸事故,據文獻紀載共13人於事故中死亡。
概略
清代臺灣鐵路從臺北出發,原係經由新莊通往桃園,後來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決定重建路線,改經板橋、樹林、鶯歌再轉往桃園;鶯歌一帶路線(西湖街至東鶯里間係平行今中山路)從盆地爬升至台地,因此坡度較大。
大正八年(1919年)6月21日上午,有一列車於自鶯歌開往桃園途中車廂因連結器斷裂而分離(當時之列車尚未安裝貫通氣軔設備),並沿路線坡度下滑,造成13人死亡。
事後
地方仕紳在今尖山埔路附近「大墓公」設置石碑紀念。當時在三峽鶯歌一帶行醫的劉清港(畫家李梅樹的胞兄)因協助救援傷者獲桃園廳當局頒贈賞狀。
總督府鐵道部將事故調查報告呈報日本帝國議會,並將路線改為「盤山展線」,以繞路方式減緩坡度,原經今中山路的路線,改由文化路通往桃園。1922年,路線改建工事完成,鶯歌車站亦於該年5月16日遷至現址。[1]
參考
- ^ 鶯歌鎮 鐵道悲歌唱不完,林家群、張黎駒、陳俊雄,中國時報,臺北縣,200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