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客家民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40.112.64.52留言2018年1月25日 (四) 07:21 臺灣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客家民系
Hakka
總人口
全球約6500萬[1]
分佈地區
中國大陸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香港澳門馬來西亞臺灣日本韓國東南亞澳洲紐西蘭美國加拿大歐洲模里西斯等等。
語言
客家話華語、及出生地母語
宗教信仰
多數為佛教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儒教道教中國民間信仰;少數為基督教和其它宗教
相关族群
其他漢族
客家民系
汉语客家
汉语别称㈠
汉语客家人
汉语别称㈡
汉语客人

客家民系,俗稱「客家族群」或「客家人」,在西方人類學上被簡稱作「Hakka」(客家话客家白話字Hak-kâ[註 1],是漢族的一個分支,也是南方漢族影響深遠的族群之一,為中國南方唯一不以地域命名之民系,也沒有自己的省份。

該民系主要分佈於華南各地,尤其以廣東東部(粵東)、北部(粵北)和西部(粵西)片區,以及廣西東南部和福建西部(閩西)、江西南部(贛南)、台湾西北部(桃竹苗)及(高屏)地區為主要集中地[2],加上其由北方漢人南遷與南方少數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兼具漢族少数民族文化的獨特群體

客家」的說法起源于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原住民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在四川,當地的客家族群被統稱為「土广东人」,谓其语言为「土广东话」。清初从粤北梅州迁出的族群,到达广东珠三角,称客家,到达广西的称来人、新民,到达江西的称棚民、客籍人。

族群形成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

  • 正統漢人說:客家籍歷史學家羅香林於1933年出版《客家研究導論》一書,主張客家民系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後裔,與南方土著民族(原住民)無關,歷經多次戰亂才從中國北方逐漸移居到南方,是血統最為純正的漢族人。
  • 汉人為主說: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从中原南遷,抵達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少數民族血緣、文化交流融合,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李輝等人在2003年發表針對福建長汀客家人所進行的遺傳分析[3],顯示當地人父系結構中中原漢族約80.2%、畬族約13%、侗族約6.8%,不同於其他偏向于侗語族群的南方漢族;母系則與北方漢族的差異頗大,而基本與畬族一致。論文中也提到:「長汀是客家人的中心地區,所以漢族成分必然是相對高的。在邊遠地區的客家人中的漢族成分比例就不能保証那麼高了。」
  • 土著為主說:以廣東梅州嘉应学院教授房學嘉的《客家源流探奥》一書為主要論點。作者通過對客家地區(主要是作者所熟悉的廣東省梅州地區)歷史時期人文事象的探討,以及對客家文化與歷史上百越文化的比較研究,認為長期生活在贛閩粵邊的客家人,是南遷的中原人與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遺民混化以後産生的共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趙桐茂等人在1991年[4]發表全中國24個民族、74個群體的免疫球蛋白的異型分布,认为客家人体质接近南方民族。

客家人從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爲梅州惠州汀州贛州。而福建宁化縣石壁村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爲“客家祖地”。廣東梅州市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爲“世界客都”,廣東的河源則被稱爲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海外客家华侨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为“客家侨都”。赣州是客家人南迁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称为“客家摇篮”。福建省长汀县在漫长的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上汀州作为第一个府治行政机关而存在,所以被海内外六千五百万客家人称为“客家首府”。

人口與分佈

大中華地區的客家民系主要分佈圖

1994年,中國大陸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6562.429万人,其中在中國大陸6107.8万人,海外454.629万人[1][5]

中國大陸
位於交界處的客家中心區,其客家原鄉被分三省而治。
广东省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江西省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福建省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广西省县际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臺灣客家人口分布地图

客家地区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下列县市是中国客家人分布的县市。

香港歷史上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17世紀末,客家人就開始向香港遷移,香港仍未開埠前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最早之一,該地區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國殖民香港以前,香港336個村落中(例如赤柱村),客家人的村落多達128個[6]。2010年時,香港的客家人約有100萬人[7],當中包括「原居」[8]和「非原居」的客家人。在新界大埔北區沙田西貢荃灣屯門九龍香港島的村落皆可見客家人的足跡。客家人在港數量並不少,但由於遭標準粵語(即廣府話或稱廣州話)取代的影響,現時客家語在香港已不佔優,不少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只懂聽不懂講。(詳見香港語言條)

澳門的客家人約有10萬人,可分為三個部分來源:一是澳門原居民,居住在路環九澳村黑沙村,主要是在清朝咸豐年間自廣東鶴山開平恩平高要一帶遷徙到澳門;二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從東南亞(柬埔寨、緬甸、越南、印度尼西亞等)的歸國華人;三是改革開放以後,由內地遷往澳門的居民。

臺灣客家人口比例較高地區為桃竹苗(俗稱北客)、高屏(俗稱南客或六堆)、花東縱谷[9][10]

世界其它地方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等,还有部分分布在韓國印度毛里求斯等等。此外在美洲还有少量分布,如加拿大第三大城溫哥華有大量香港移民,該處客家人比例亦隨之增長。南美圭亞那有部分 客語為官方語言.

母語

客家人使用的母語「客話」(Hak-fa)俗稱客語客家話土广东話,在广东西部和广西地区也叫作「涯話」、「嘛介話」(Mak-gai-fa)或「艾話」。

臺灣

中華民國過去推動的國語運動打壓包含客家話的台灣本土方言,年輕一輩的臺灣客家裔民眾能聽說客家話的人數大幅降低。

臺灣省教育部將之命名為「臺灣客家語[11]。客家話在客家族群認同上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客家人素有「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的祖訓[12],不會講客家話又自稱「客家人」曾被譏諷是「假客家人」[13]

1970年代,臺灣省府訂定「台灣省加強推行國語實施計劃」,規定交通機構包括火車及公民營汽車一律使用國語、人民團體開會均應使用國語;各級官員列席民意代表會議必須使用國語、 嚴加勸導商店及流動小販,不得使用外文商標、招牌;禁止電影院對外播放方言、外語,嚴加勸導街頭宣傳勿用方言;各級運動會嚴禁使用方言報告。[14]

近年則開始正視語言流失,2000年通過的《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規定公車、捷運等交通工具,需播報閩南語、客家語。

香港

香港原屬廣東省寶安縣,是客家人的傳統聚居地之一。香港仍未開埠1898年英國租借新九龍及「新界」前,客家人已在今天的香港立足多年,屬香港原居民之一。在新界631個原住民村落裏(例如赤柱村荃灣三棟屋),以客家人為主的村落有341個,佔54%[15][16]。根據2012年的《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客家語被歸類為粵台片梅惠小片[17]

2010年,香港客家原居民约为20到30万左右。假若包括客家原居民和非原居[18]的客家人,则香港的客家人約有100萬人[19]。雖然客家人(包括原居民及非原居民的客家人)在港數量不少,但現時多數是中、老年香港客家人仍使用客家語[20],不少香港客家新一代都不會講客家話,或者只懂聽不懂講。這是由於1970年代初,來自中國內地移民帶來了不同的漢語方言(比如廣州話四邑話客家話潮汕話閩南話閩東話上海話吳語等),港英政府遂選擇了粵語作爲香港華人的統一中文口語。在香港,現時以客家話為母語的僅有62,340人,佔香港人口的0.9%[21][22];報稱通曉客家話的香港人,亦只有259,738人,佔香港人口的4.7%[22][23]。以上數據都顯示以客家語為母語的香港人口比例正逐年下降,情況不容樂觀[22]

文化

客家文化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廣東文化的重要支流。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于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丘陵文化。有人說:哪裏有陽光,哪裏就有客家人;哪裏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裏聚集,艱苦創業,繁衍後代。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在廣徵客家人士意見後,宣布將把具客家獨特性的「天穿日」(農曆正月二十),訂為中華民國全國客家日[24]

風俗

信仰

客家人的信仰多為三教奉祀之神明。除了釋迦佛玉帝關帝玄帝媽祖城隍等等華人共通的神佛之外,各地有獨特的鄉土神祇。

民居

客家土樓

客家人擁有獨具自身特色的建築風格,當中包括:

服飾

客家傳統服飾為「上穿大襟衫,下穿大襠褲」,其顏色以青色、黑色為主,給人素雅而嚴肅的印象,恰似其沈穩隱斂之民族性[27]。現代客家人基本上都穿西式服裝,與其他漢族人無異。粵東北、贛南等地還保留有一些小孩子穿戴的客家傳統服飾。

音樂

傳統音樂

流行音樂

近年來,客家音樂有了新面貌,加入了年輕一輩的創意,更活潑生動;混合了民謠、爵士、流行、搖滾等風格。更增加了可聽性。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飲食

因為客家族群多遷徙且居住華中華南丘陵的丘陵山地地區,勞動出汗多,需補充分以維持體力,因此飲食傾向多油多鹹的重口味菜(香油鹹為特色),為下飯以應付大量勞力,並且好用各式處理過的醃製菜類(如酸菜梅乾菜芥菜福菜)作為食材入菜。著名的客家菜有梅菜扣肉酿豆腐

表演藝術

武术

旅遊景點

相關傳媒與節目

大漢之音電台寶島客家廣播電台新客家電台新竹勞工之聲電台苗栗客家文化廣播電台高屏溪廣播電台花蓮之聲電台聯合播出[28]

  • 《輕鬆生活家》:每週一~週六傍晚五點
  • 《9354咖啡館》:週日早上十點至十二點

客家網路電台

客家電視台

台灣客家電視台是目前全球首家以客語為主要播音語言的電視台,該電視台提供網路節目觀賞服務(Hakka Television)。

梅州電視台

2006年,廣東梅州電視台把旗下的「公共頻道」(即「梅视二套」或「梅州-2」)由原先的普通話廣播改組為全天候客語播出,並更名為「客家公共頻道」。

其他客家地區電視台

腳注

  1. ^ 「客家」一詞在客語中包含定語(形容詞)用法,只有在特殊場合下,才會被用作指代「客家人」。

參考文獻

引用資料

  1. ^ 1.0 1.1 《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特征》 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四期(总第90期) 钟声宏、黄德权著
  2. ^ 客家摇篮. 赣州市人民政府. 2012-06-20 [2014-11-05] (中文). 
  3. ^ 李輝 等人(2003)客家人起源的遗传学分析,遺傳學報30(9)873-880。 http://www.ebiotrade.com/emagazine/content/2/2003_9_30_9/E261AD36-F5E0-4EAD-B9EC-01422096B73D/pdf/3913.pdf
  4. ^ 趙桐茂 等人(1991)中國人免疫球蛋白同種異型的研究:中華民族起源的一個假說,遺傳學報18(2)97-108
  5. ^ 客家人在世界的分布. 中国大陸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人民政府. 2009-01-07 [2014-11-05] (中文). 
  6. ^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永久失效連結]
  7. ^ 香港客家人
  8. ^ 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和新九龍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後代。
  9. ^ 客家庄分佈圖
  10. ^ 客家人口分佈圖
  11. ^ 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12. ^ 中華民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官方網站討論區
  13. ^ 李明賢、李坤建. 馬打告急牌 吳伯雄諷蔡是假客家人. 中時電子報. 
  14. ^ 加強推行國語台省訂定 實施計劃. 《聯合報》. 1971-07-09 (中文(臺灣)). 
  15. ^ 張雙慶、莊初升. 《香港新界方言》. 香港: 商務印書馆. 2003: 14 [2015-02-26]. ISBN 9620716825 (中文). 
  16. ^ 鐘山,《走向海洋的優秀民係—漫話港澳臺的客家人和客屬組織》,你好台灣客家鄉親網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臺灣廣播中心[永久失效連結]
  17. ^ 張振興. 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 北京: 商務印書馆. 2012: 116–124 [2014-12-31]. ISBN 7100070546 (中文). 
  18. ^ 原居係指1898年7月1日租借新界和新九龍之前,已在香港存在的村落的居民後代
  19. ^ 香港客家人
  20. ^ 莊初升、黃婷婷. 《19世紀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 廣州: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4 [2015-02-26]. ISBN 9787218087085 (中文). 
  21. ^ 2011年按新市鎮及慣用語言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中文). 
  22. ^ 22.0 22.1 22.2 2001年、2006年及2011年五歲及以上人口能說選定語言/方言的比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中文). 
  23. ^ 2011年按出生地點、慣用語言及使用其他語言/方言的能力劃分的五歲及以上人口.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府統計處(二零一一年人口普查辦事處). 2011 [2015-02-26] (中文). 
  24. ^ 農曆正月廿日 全國客家日
  25. ^ 25.0 25.1 25.2 徐正光,《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26. ^ 《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陳支平 第一版 台北市:臺原 民87頁146 承啟樓
  27. ^ 于侑妏,《客家心--藍衫情》,台北大學客家文化研究網站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9-03-04.
  28. ^ 2010客家桐花祭 《大家恁早》、《輕鬆生活家》帶您「桐」遊客家!

研究書目

  • 張正田,〈從1926年臺灣漢人籍貫調查資料看「臺灣客家傳統地域」〉,《客家研究》(桃園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3: 2,2009.12,頁165-210。
  • 劉鎮發:《客家——誤會的歷史、歷史的誤會》(廣州:學術研究雜誌社,2001)。

另見

外部链接

學術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