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應地震
日期 | 1498年9月20日 |
---|---|
發生時間 | 8 am |
震级 | 8.6 MS[1] |
震中 | 34°00′N 138°06′E / 34.0°N 138.1°E |
影響地區 | 日本:東海地方、中部地區 |
海嘯 | 未知 |
傷亡 | 26,000人到31,000人罹難[2] |
明應地震(日语:明応地震/めいおうじしん Meiō Jishin)是指1498年9月20日[3][1](明應7年8月25日)日本於當地時間在上午8點,在伊豆半島外海發生了強烈地震。地震規模估計是8.6MS,並且也引發了巨大海嘯襲擊陸地。在明應地震造成的罹難人數並不確定,根據當時有紀錄到,罹難人數有26,000人到31,000人之間[4]。
地震背景
[编辑]引發了明應地震的南海海槽與本州南部海岸線平行,這也顯示了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發生了推擠。這2個板塊互相推擠邊界會導致了發生許多地震,但其中1些屬於為大型逆衝區地震。在南海海槽有5個不同的地區(A、B、C、D、E)就很有可能會發生破裂[5][6],這些地區在過去1,300年之中曾單獨或者是1起破裂[7]。除了在1854年南海大地震之後,另外在1944年(1944年東南海地震)和1946年(1946年南海道大地震)也有類似的地震發生,這些地震都是先從南海海槽東北段就開始了破裂,之後就延伸到了南海海槽西南段[8]。這位科學家他認為:該次明應地震是南海海槽C、D和E地區破裂所導致了發生的。
海嘯
[编辑]該次地震也引發了地面劇烈搖動,從房總半島到紀伊半島也有地震的紀錄。還引發的巨大海嘯襲擊了駿河灣和鎌倉地區,在江梨、小川都遭受到了浪高高度為8公尺的巨大海嘯侵襲,在伊勢、志摩等地巨大海嘯高度為6公尺到10公尺,在志摩半島鳥羽市國崎町巨大海嘯高度則達到了為15公尺[9]。明應地震摧毀了高德院佛像[10],在南海地區也有嚴重的地面液化紀錄[11]。在相模海槽與伊豆半島的沿海平原也都發現了巨大海嘯沉積物[12]。鳥羽市當地居民在地震之後到移居高地,也遠離海岸線。
地域 | 認為巨大海嘯的高度 | ||||
---|---|---|---|---|---|
古文書紀錄 | 羽鳥(1975)[13] | 飯田(1985)[14] | 都司(2011)[15][16] | ||
安房小湊 | 現・千葉縣鴨川市 | 『安房郡誌』 | 5公尺 | 4公尺到5公尺 | |
相模鎌倉 | 現・神奈川縣鎌倉市 | 『鎌倉大日記』 | 8公尺到10公尺 | ||
江之島 | 現・藤澤市 | 5公尺到6公尺 | |||
伊豆八丈島 | 現・東京都八丈町 | 『八丈島小島青島年代記』 | 4公尺 | ||
仁科 | 現・西伊豆町 | 『佐波神社沿革』 | 5公尺 | 4公尺到5公尺 | 10公尺(佐波神社) |
八木澤 | 現・伊豆市 | 22公尺(妙蔵寺) | |||
土肥 | 現・伊豆市 | 『榮源寺由来』 | 18公尺(榮源寺) | ||
戶田 | 現・沼津市 | 20公尺 36.4公尺(平目平) | |||
江梨 | 現・沼津市 | 『江梨航補院開基鈴木氏歴世法名錄』 | 16公尺(航補院) | ||
清水 | 現・静岡市清水區 | 『日海記』 | 5公尺到6公尺[17] | 10公尺(村松) | |
燒津 | 現・燒津市 | 『林叟院記錄』 | 6公尺到8公尺 | 7公尺到8公尺(會下島) | 10公尺 |
濱岡 | 現・御前崎市 | 『圓通松堂禅師語錄』 | 8公尺 | ||
遠江新居 | 現・湖西市 | 『東榮鑑』 | 6公尺到8公尺 | 6公尺到8公尺 | |
三河渥美 | 現・田原市 | 『渥美郡史』 | 5公尺到6公尺 | 5公尺到8公尺 | |
伊勢大湊 | 現・伊勢市 | 『内宮子良館記』 | 6公尺到8公尺 | 6公尺到10公尺 | |
國崎 | 現・鳥羽市 | 『内宮子良館記』 | 8公尺到15公尺 | ||
塩屋 | 現・志摩市 | 『元田由来』 | 8公尺到15公尺 | ||
紀伊熊野 | 現・熊野市、新宮市 | 『熊野年代記』 | 4公尺到5公尺 | 4公尺到6公尺 |
地形改變
[编辑]該次地震還造成了海底隆起高度估計為4公尺[18] 。在濱名湖原本是1座淡水湖,但是因為地震震塌了封閉着濱名湖口的沙壩,於是濱名湖成為半鹹水湖泊。
罹難人數
[编辑]根據《林叟院創記》記載,明應地震也導致了駿河灣岸志太郡總共有26,000人罹難[19],在明治时代曾对当时志太郡《内宮子良館記》記載,明應地震也導致了伊勢的大湊町溺斃人數總共有5千人、房屋损壞多余间,在伊勢和志摩溺斃人數總共有1萬多人[20]。
參考資料
[编辑]- ^ 1.0 1.1 NGDC. Comments for the Significant Earthquake. [2010年10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26日).
- ^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相關資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5年5月6日查閱
- ^ IISEE. IISEE search page. [2011年1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7月21日).
- ^ NGDC. Comments for the Tsunami Event. [2011年1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8月3日).
- ^ Ando, M. Source mechanism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long the nankai trough, Japan. Tectonophysics. 1975, 27 (2): 119–140 [2009-11-13]. Bibcode:1975Tectp..27..119A. doi:10.1016/0040-1951(75)9010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 ^ Ishibashi, K. Status of historical seismology in Japan (PDF). Annals of Geophysics. 2004, 47 (2/3): 339–368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5).
- ^ Sieh, K.E. A Review of Geological Evidence for Recurrence Times of Large Earthquakes (PDF). 1981 [2009-11-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0-06-04).
- ^ Kaneda, Y.; Kawaguchi, K. Araki, E. Matsumoto, H. Nakamura, T. Kamiya, S. Hori, T. & Baba, T. Precise real-time observatory and simulating phenomena of earthquakes and tsunamis around the Nankai Trough - Towards the understanding of mega thrust earthquakes. Underwater Technology and Workshop on Scientific Use of Submarine Cables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2007. Symposium on. 2007: 299–300 [2009-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5).
- ^ 中日新聞2011/4/7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05-17. 中日新聞 500年前の明応地震 識者「想定見直しを」
- ^ Ishabashi, K. Specification of a soon-to-occur seismic faulting in the Tokai District, central Japan, based on seismotectoncs. Simpson D.W. & Pichards P.G. (编).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Maurice Ewing Series 4.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981: 323–324. ISBN 978-0-87590-4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3).
- ^ Rikitake, T. Probability of a great earthquake to recur in the Tokai district, Japan: (PDF). Earth Planets Space. 1999, 51: 147–157 [30 October 2010]. Bibcode:1999EP&S...51..147R.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 ^ Komatsubara, J.; Fujiwara, O. Overview of Holocene tsunami deposits along the Nankai, Sugura and Sagami Troughs, southwest Japan. Satake K., Okal E.A. & Borrero J.C. (编). Tsunami and Its Hazards in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Pageophys topical volumes 164. 2007: 494 [2015-05-06]. ISBN 978-3-7643-836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3).
- ^ 羽鳥徳太郎(1975) 羽鳥徳太郎(1975): 明応7年・慶長9年の房総および東海南海道大津波の波源, 東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彙報, 50, 171-185.
- ^ 飯田汲事(1985)PDF 飯田汲事(1985): 3. 明応7年8月25日(1498年9月20日)の明応地震の震害と震度分布, 東海地方地震・津波災害誌
- ^ 都司嘉宣(2011)PDF 都司嘉宣(2011): 歴史記録の上のミレニアム津波
- ^ 都司嘉宣(2012)PDF 都司嘉宣,小網汪世(2012): [講演要旨]明応東海地震(1498)による、駿河湾沿岸の津波被害, 歴史地震, 第27号, 62.
- ^ 飯田汲事PDF 飯田汲事: 5. 明応・慶長・宝永・安政・昭和の各東海地津波の比較
- ^ Murata, S.; Imamura, F.; Katoh, K. Tsunami: To Survive from Tsunami. Advanced series on ocean engineering 32. World Scientific. 2009: 102–103 [30 October 2009]. ISBN 978-981-4277-4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3).
- ^ 宇津徳治; 嶋悦三、吉井敏尅、山科健一郎. 地震の事典. 朝倉書店. 2001年.
- ^ 宇佐美龍夫. 最新版 日本被害地震総覧. 東京大学出版会.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