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繹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繹史》,馬驌撰,共160卷,為傳說時代至秦朝末年的紀事本末體史書。

馬驌是顺治十六年(1658年)進士,官至灵璧知县。做官之余,手不释卷,喜好研究先秦历史,尤嗜讀《左传》,並且融会贯通,将《左传》的编年体裁改编为纪事本末体,編成《左传事纬》20卷。康熙八年,他在编撰《左传事纬》的基础上,推而广之,“取三代以来诸书,汇集周、秦以上事,撰为 《绎史》”。《繹史》是一本綜合正文與圖表、書表的史書,引用书籍达200余种,於“经、传、子、史,文献攸存者,靡不毕载”,乃至於“控六籍,吞百家,驾九流,跨四部”,所引资料皆标明出处,甚至在引文后又注明了章节。即使是谶纬之书,如《乾凿度》、《稽览图》、《璇玑钤》、《考灵曜》、《元命苞》、《演孔图》等,亦加搜罗。《繹史》之正文又分為太古、三代、春秋、戰國和外錄五部分。第一部為太古、三皇五帝,自“开辟原始”至“黄帝纪”,共10卷;第二部為夏、商、西周,自“禹平水土”至“周室东迁”,共20卷;第三部為春秋十二公事,自“鲁隐公摄位”至“春秋遗事”,共70卷;第四部為戰國時代,自“三卿分晋”至“秦亡”,共50卷;第五部為外錄,記天官、律目通考、月令、地志、名物、制度等,共10卷。书后列有世系图表,“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

《绎史》可謂匯集先秦史诸家记载之大成,诸家所记,“或事 同文异,或文同人异”,於是将诸家记载胪列并陈,“互见叠 出,不敢偏废,所谓疑则传疑,广见闻也”。马骕又云:“诸子记尧、舜问答之言,未足据信。”他把史料分成八类,如有“真赝杂错者,取其强半”。同時考订各种文献的讹誤,如《礼记》云:“诸侯伐秦,曹桓公卒于会。”马骕認為曹桓公實乃曹宣公之誤。顾炎武称該书为“必传之作”。《绎史》亦有不足之处,由於取材博浩,使《绎史》不免有“芜杂”之感。康熙四十四年,皇帝南巡至蘇州,曾垂问《绎史》一书,命大学士张玉书物色原版。隔年四月购版进入内府。[1]

注釋

[编辑]
  1. ^ 王士祯《分甘余话》卷一“绎史”条记载,“康熙四十四年,圣驾南巡至苏州。一日垂问故灵璧知县马骕所著《绎史》,命大学士张玉书物色原版。明年四月,令人赍白金二百两至本籍邹平县,购版进入内府,人间无从见之矣”。李元度在《国朝先正事略》卷三二《马骕事略》中说:“《绎史》百六十卷,录开辟至秦季事,博引古籍,疏通辨证,抵牾虽或不免,然语必征实,非罗泌《路史》、胡弘《皇王大纪》可比。且史例六家,古无此例,与袁枢《纪事本末》,均卓然独创,自成一家之言。故顾炎武读之,叹为必传之作。康熙四十四年,上南巡,垂问《绎史》一书,令张玉书物色原板。明年夏,复遣使至邹平,购其板入内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