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泥巴不重要!東亞遷徙線泥灘地消失...讓200萬水鳥陷入生存危機

陸地生物

編按:你對泥巴的印象是?這些在人們眼中「髒髒的」泥巴不只能養活珍貴的候鳥,還穩住海岸線、抵禦海平面上升。可如今,工業開發正讓東亞的泥灘地以驚人速度消失—黃海30年少了30%,臺灣60年縮減60%!《仰望》一書讓我們看到生態系搖搖欲墜,失去泥灘地,不將會是鳥兒的末日,還會是人類自找的麻煩。

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啟動之後,就像是一個不可逆反應,關注臺灣和東亞的遷徙候鳥動向早已成為我的例行公事。當時大約是2014年,東亞澳遷徙線逐漸成為保育生物學研究上的熱門關鍵字。

200萬隻水鳥靠黃海吃飯,泥灘地消失對牠們有什麼影響?

每年大約有200萬隻在亞洲和大洋洲遷徙的水鳥,以中國的黃海、渤海及崇明東灘為重要的遷徙中繼站,因為那裡有非常遼闊的泥灘地。在這條候鳥的高速公路上,這片廣大的休息站不只是遷徙水鳥休息和補充食物的地方,同時也是許多鳥類的重要繁殖地。然而,這片重要的泥灘地,卻在最近30年內流失了30%,以此地為中繼站的候鳥數量下降速度,也比鄰近的日本快上許多,例如斑尾鷸、彎嘴濱鷸和大濱鷸。在全球的鳥類遷徙線當中,東亞澳遷徙線中所涵蓋的受脅水鳥的比例最高,全球超過1/4的水鳥難以在東亞澳遷徙線生存。

彰化芳苑外海的泥灘地。 圖/麥浩斯提供
彰化芳苑外海的泥灘地。 圖/麥浩斯提供

班尾鷸,於歐亞大陸及北美洲北部沿海地區繁殖,冬天遷徙至熱帶及南半球亞熱帶各地沿海度冬,是東亞澳遷徙線上受關注程度相當高的水鳥,目前受脅程度為「易危級」(VU)。 圖/麥浩斯提供
班尾鷸,於歐亞大陸及北美洲北部沿海地區繁殖,冬天遷徙至熱帶及南半球亞熱帶各地沿海度冬,是東亞澳遷徙線上受關注程度相當高的水鳥,目前受脅程度為「易危級」(VU)。 圖/麥浩斯提供

彎嘴濱鷸,於歐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區繁殖,冬天遷徙至熱帶及南半球度冬。過往在臺灣又稱「滸鷸」,屬於過境鳥,少數個體在臺灣度冬。 圖/麥浩斯提供
彎嘴濱鷸,於歐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區繁殖,冬天遷徙至熱帶及南半球度冬。過往在臺灣又稱「滸鷸」,屬於過境鳥,少數個體在臺灣度冬。 圖/麥浩斯提供

大濱鷸,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繁殖,冬天遷徙至馬來群島沿海濕地度冬,在臺灣大多為過境鳥,也有少數冬候鳥。近年因東亞澳遷徙線泥灘地流失而生存受脅,受脅程度為「瀕危級」(EN)。 圖/麥浩斯提供
大濱鷸,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繁殖,冬天遷徙至馬來群島沿海濕地度冬,在臺灣大多為過境鳥,也有少數冬候鳥。近年因東亞澳遷徙線泥灘地流失而生存受脅,受脅程度為「瀕危級」(EN)。 圖/麥浩斯提供

2014年,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刊登了一篇論文,是中國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馬志軍博士的研究團隊,長期研究長江及中國沿海的水鳥生態。論文中指出,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主要仰賴沿海地區的農業及工業的開發,60%的國內生產毛額來自沿海13%的土地,也意味著海岸面臨嚴重的開發壓力。

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中國沿海還有「新長城」

這樣的建築工事導致中國沿海溼地大幅流失,對遷徙水鳥的衝擊相當巨大。人工海堤和建築物快速蔓延,長度已達11,560公里,大約占中國海岸線的58%至61%,比萬里長城(約7,300 公里)還要長,因而稱為「新長城 」(New Great Wall)。

新長城的擴張,其中最大的影響是沿海天然泥灘地大幅流失,也是導致東亞澳遷徙線候鳥數量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雖然有些說法認為,溼地裡的人工構造物增加,能讓棲地環境變得更多元,硬基底吸引了偏好岩岸的生物進駐,然而,中國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蔡志揚反對這個觀點。他了回顧中國新長城的發展脈絡,並且重申新長城造成的生物進駐,遠遠比不上新長城快速擴張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除了棲地流失之外,許多依賴泥灘地的底棲生物、需要中繼站補充食物和休息的候鳥、泥灘地的生態系服務,都會受到衝擊。而且,新進的生物進駐也可能引發外來種的負面效應,不全然都是優點。再加上不同營養階層之間的間接影響,其負面衝擊不容忽視。中國的黃海、渤海、崇明東灘的泥灘地都已嚴重流失,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生態系紅皮書的標準評為「瀕危 」(EN),黃海也於2019年列為重要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

新年數鳥的推動,再加上新長城這篇論文所投下的震撼彈,讓東亞澳遷徙線的遷徙水鳥保育,成為國際矚目的焦點,我也意外開始投入度冬水鳥的保育和監測工作。

連扶不上牆的爛泥都沒有?沒了泥巴,水鳥會餓死!

新長城的論文,彰顯了潮間帶泥灘地(tidal flat)是保育遷徙水鳥的動物關鍵。潮間帶泥灘地是指潮汐漲退之間影響範圍的泥岸型海岸濕地,也包括河川的出海口。但這些海岸的泥巴有什麼了不起的呢?

如果你喜歡在海岸泥灘上玩,對這樣的環境應該不陌生。這些泥巴混合了潮汐、海浪和河川所帶來的泥沙和有機物質,是一個養分非常高的環境。在這裡面也有許多生物棲息,例如一哄而散的招潮蟹和和尚蟹、四處蹦跳的彈塗魚、以及躲在泥沙底下的多毛類、沙蠶、文蛤和各式各樣的無脊椎動物。這些小動物,都是遷徙水鳥的主要食物,水鳥並不是喜歡泥巴,而是喜歡泥巴裡面的美食。

招潮蟹。 圖/麥浩斯提供
招潮蟹。 圖/麥浩斯提供

潮間帶泥灘地流失,就好像你最喜歡去的餐廳突然收掉,附近只剩下超雷的一星負評店家,水鳥當然就跟你一樣,不僅崩潰、甚至活不下去。潮間帶泥灘地的功能不僅如此,這些泥巴還能夠維持海岸線的穩定、緩和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衝擊,對國家安全也相當重要!

泥巴比你想的還重要...卻被忽略到連地圖都沒有

從整顆地球來看,潮間帶泥灘地大約有127,921平方公里,大部分(70%)分布於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其中,亞洲的潮間帶泥灘地面積約有56,051平方公里,占全球泥灘地面積約44%。然而,不幸的是,泥巴終究還是泥巴,容易被人忽視的泥巴,在現實生活中如此,在科學家眼中卻也是如此。潮間帶泥灘地的相關研究遠遠不及熱帶雨林、農地、溪流和海洋等環境。而且,你可能看過各種環境的全球分布圖,但是在尼克拉斯.穆雷(Nicholas Murray)發布表之前,你根本沒看過全球潮間帶泥灘地分布圖對吧?潮間帶泥灘地就是這麼邊緣。

世界各地都面臨潮間帶泥灘地流失的問題,其中大多是人為因素所致。人類在沿海地區的開發和建設,包括港口、消波塊、防波堤、甚至填海造陸等等,這些設施不僅直接占用原先的泥灘地,同時會影響泥砂和有機物質的運輸和分布。前面所提到的新長城,就是以這樣的方式破壞原本天然的泥灘海岸線。但全球也不是中國沿海有這樣的問題,1984年至2016年間,東亞、中東與北美約有16.2%的潮間帶泥灘地流失,是遷徙性水鳥保育工作上面臨的重大困境。

高美濕地的泥灘地。 圖/麥浩斯提供
高美濕地的泥灘地。 圖/麥浩斯提供

2017年,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執行完第4年的調查工作,我們在當年4月舉辦了一場成果發表記者會。當時,初步分析就已經發現有些水鳥的數量正在減少,但是原因並不清楚。雖然當下有許多媒體追問可能的原因,但我們只能用比較保守的方式回應:大概、或許、可能、也許。沒辦法,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不知道就說不知道,證據到哪裡,話就說到哪裡,這是科學工作者的基本原則。

台灣泥攤地面積已縮減60%...泥灘地消失地球會變怎樣?

想不到,過沒幾天,《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刊登了一篇論文,是由澳洲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生物科學系(Biological Sciences)和生物多樣性及保育科學中心(Centre for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Science)完成的研究,主要作者是柯林(Colin E. Studds)。這篇研究明確點出澳洲度冬鷸鴴類水鳥數量減少的原因,就是泥灘地流失所造成。

我看到當下,一方面是驚訝,一方面是悔恨,因為這篇論文的研究結果,就是記者會上媒體不斷問的問題,早知道我晚兩個星期辦記者會就好了啊啊啊!這些數量顯著減少的鷸鴴,非常依賴中國黃海一帶的潮間帶泥灘地,而黃渤海同時也是東亞澳遷徙線的重要遷徙中繼站。不幸的是,在這30年間,黃海的潮間帶泥灘地共流失了30%,自然也就讓這些水鳥活不下去了。

那麼臺灣呢?大家應該都有在國小還是國中課本學過,臺灣沙岸海灘主要分布於西部海岸,尤其彰化沿海及大肚溪出海口、濁水溪、淡水河、高屏溪出海口,都有大面積的潮間帶泥灘地;東部則是分布於蘭陽溪出海口,擁有面積最大泥灘地的離島。

不過,海岸開發導致泥灘地流失,臺灣也沒有倖免。西部的第六套輕油裂解廠(六輕)、填海造陸的彰濱工業區、台中火力發電廠等等,都是近年的海岸開發案,對於臺灣潮間帶的累積和分布的影響都不容小覷。依據強者我同事的分析,自1960年代,臺灣整體的潮間帶泥灘地縮減了60%,不僅僅是水鳥,整個泥灘地生態系的損失實在難以估計。

《仰望 從臺灣飛向世界,串連文化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的鳥之宇宙》。 圖/麥浩斯提供
《仰望 從臺灣飛向世界,串連文化與自然、時間與空間的鳥之宇宙》。 圖/麥浩斯提供


「一個人為社會付出很辛苦,但一群人就不會寂寞。」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為倡議家!

追蹤【倡議+】粉絲團:FacebookInstagram

作者文章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百年傳統技藝「剖香腳」再現!現場展演手工製香 希望吸引年輕世代關注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小琉球要有紅綠燈了!全島第一支交通號誌 民眾看法卻兩極

小琉球要有紅綠燈了!全島第一支交通號誌 民眾看法卻兩極

最新文章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塔塔加三山新科技!登山步道裝流量計數器 幫助掌握園區人流、優化管理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厲害鼠!非洲巨鼠「掃雷」刷新金氏世界紀錄 3年多嗅出109顆地雷

台灣首見「長須鯨」!10.5公尺完整個體 擱淺龜山島北岸

台灣首見「長須鯨」!10.5公尺完整個體 擱淺龜山島北岸

世界首例!台灣發現新屬新種「花蓮臺塘鱧」 淡水魚的重大發現

世界首例!台灣發現新屬新種「花蓮臺塘鱧」 淡水魚的重大發現

連睡覺都要戴口罩?印度空汙難解 就地取材、焚燒生火加劇空汙惡性循環

連睡覺都要戴口罩?印度空汙難解 就地取材、焚燒生火加劇空汙惡性循環

黃喉貂新發現!除了山羌還會獵帝雉 保育員21年首見

黃喉貂新發現!除了山羌還會獵帝雉 保育員21年首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