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吳興郡

出自维基百科,自由个百科全书

吳興郡三國吳辰光设置个,爲「三吳」之一,治所在烏程縣

建置沿革

[编辑]

六朝

[编辑]

東吳孙皓寶鼎元年(266年),分吳郡之陽羨、永安、餘杭、臨水,丹楊郡之故鄣、安吉、原鄉、於潛、烏程九縣置吳興郡,治烏程,屬揚州,包括今湖州全境及錢塘(今杭州)、陽羨(今宜興)等縣。[1]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永安縣爲武康縣,臨水縣爲臨安縣。太康三年(282年),分烏程縣立東遷長城二縣。[2]太康十年(289年),立皇子司馬晏爲吳王,以丹楊、吳興、吳三郡爲國,吳興太守改稱內史。[3][4]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立義興郡,陽羨縣改屬義興郡。[2]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紹封司馬彥璋爲東海王,改食吳興郡,太守改稱內史。元興元年(402年),東海王伏誅,國除,內史改稱太守。[5][3]

宋後廢帝元徽四年(476年),改東遷縣東安縣宋順帝昇明元年(477年)復舊。[2]末,分揚州立震州,以太湖古名震澤而得名,僅領吳興一郡。梁敬帝太平元年(556年),罷震州,吳興郡還屬揚州。[6]

隋唐

[编辑]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吳興郡,其地分屬蘇州杭州[7]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李子通,置湖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湖州爲吳興郡。吳興郡領五縣:烏程、武康、長城、安吉、德清。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吳興郡爲湖州。[8]

人口

[编辑]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吳興郡有24000戶。[9]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吳興郡有49609戶,316173口。[2]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吳興郡有73306戶,177698口。[8]

行政長官

[编辑]

吳興太守(266年—289年)

[编辑]

吳興內史(289年—300年)

[编辑]

吳興太守(300年—301年)

[编辑]

吳興內史(301年—310年代)

[编辑]
  • 顧祕,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離任。[10]
  • 區山,由石冰任命,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被斬。[11]
  • 周玘,字宣佩,義興陽羨人,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行。[11]
  • 張茂,字偉康,吳郡吳人,西晉後期在任。[12]
  • 袁琇,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被殺。[11]
  • 周札,字宣季,義興陽羨人,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出任。[11]

吳興太守(310年代—400年)

[编辑]
  • 孔愉,字敬康,會稽山陰人,晉元帝辰光在任。[12]
  • 周莚,義興陽羨人,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在任。[11]
  • 虞潭,字思奧,會稽餘姚人,晉成帝太宁三年(325年)到咸和三年(328年)在任。[13]
  • 孔坦,字君平,會稽山陰人,晉成帝辰光在任。[12]
  • 陶回,丹楊人,東晉前期在任。[12]
  • 虞𩦎,字思行,會稽餘姚人,東晉前期在任。[13]
  • 孔廞,會稽山陰人,東晉前期在任。[12]
  • 謝萬,陳郡陽夏人,晉穆帝升平二年(358年)離任。[14]
  • 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晉哀帝時在任。[15]
  • 殷康,陳郡人,東晉中期在任。[16]
  • 孔琳之,會稽山陰人,東晉中期在任。[12]
  • 陸納,字祖言,吳郡吳人,東晉中期在任。[17]
  • 孔嚴,字彭祖,會稽山陰人,晉廢帝太和中在任。[12]
  • 江灌,字道群,陳留圉人,晉廢帝辰光在任。[16]
  • 王蘊,字叔仁,太原晉陽人,晉廢帝辰光在任。[18]
  • 朱序,字次倫,義陽人,晉孝武帝寧康二年(374年)在任。[19]
  • 王獻之,字子敬,琅邪臨沂人,晉孝武帝太元中在任。[20]
  • 張玄之,晉孝武帝太元中在任。[15]
  • 江蔚,陳留圉人,東晉後期在任。[16]
  • 虞嘯父,會稽餘姚人,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版。[13]
  • 車胤,字武子,南平人,晉廢帝隆安初除,辭疾弗拜。[16]
  • 謝邈,字茂度,陳郡陽夏人,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一月爲孫恩所殺。[21]
  • 丘尪,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由孫恩任命。[22]
  • 庾恒,晉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出任,同年改爲內史。[23]

吳興內史(400年—402年)

[编辑]

吳興太守(402年—588年)

[编辑]
  • 高素,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年)爲桓玄所殺。[24]
  • 袁湛,字士深,陳郡陽夏人,晉安帝義熙中在任。[25]
  • 孔靖,字季恭,會稽山陰人,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離任。[21]
  • 王敬弘,琅邪臨沂人,晉安帝義熙中在任。[26]
  • 司馬珣之,河內溫人,晉安帝義熙中在任。[3]
  • 向靖,字奉仁,小字彌,河內山陽人,晉安帝義熙十一年(415年)到十二年(416年)在任。[27]
  • 孔琳之,字彥琳,會稽山陰人,晉恭帝元熙中在任。[28]
  • 王惠,字令明,琅邪臨沂人,宋少帝永初三年(422年)離任。[29]
  • 王韶之,字休泰,琅邪臨沂人,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到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在任。[30]
  • 謝述,字景先,陳郡陽夏人,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年)卒官。[25]
  • 王韶之,字休泰,琅邪臨沂人,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年)出任,同年卒官。[30]
  • 張邵,字茂宗,吳郡吳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31]
  • 孔山士,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在任。[32]
  • 劉遵考,彭城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離任。[33]
  • 周嶠,汝南安成人,宋文帝元嘉末在任。[34]
  • 殷沖,字希遠,陳郡長平人,宋文帝元嘉末在任。[35]
  • 王謙之,字休光,琅邪臨沂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出任。[27]
  • 顧琛,字弘瑋,吳郡吳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到孝建元年(454年)在任。[36]
  • 劉延孫,彭城呂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在任。[37]
  • 劉遵考,彭城人,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到二年(455年)在任。[37]
  • 劉瑀,字茂琳,東莞莒人,宋孝武帝大明二年(458年)出任。[38]
  • 顧琛,字弘瑋,吳郡吳人,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到四年(460年)在任。[36]
  • 劉子頊,字孝烈,歷陽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到五年(461年)在任。[39]
  • 劉休若,巴陵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在任。[40]
  • 劉子真,字孝貞,始安王,彭城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到七年(463年)在任。[39]
  • 王奐,琅邪臨沂人,宋孝武帝大明末在任。[29]
  • 張永,字景雲,吳郡吳人,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年)出任。[41]
  • 王曇生,琅邪臨沂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舉兵反。[42]
  • 張永,字景雲,吳郡吳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除,未拜。[42]
  • 劉韞,字彥文,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出任。[43]
  • 郗顒,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在任。[44]
  • 沈攸之,字仲達,吳興武康人,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除,辭弗拜。[45]
  • 劉景素,建平王,彭城人,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離任。[42]
  • 王僧虔,琅邪臨沂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6]
  • 褚淵,字彥回,河南陽翟人,宋明帝泰始中在任。[47]
  • 張岱,字景山,吳郡吳人,宋後廢帝泰豫元年(472年)離任。[48]
  • 劉勰,字彥龢,彭城人,宋後廢帝元徽元年(473年)卒官。[43]
  • 王延之,字希季,琅邪臨沂人,宋後廢帝元徽中在任。[49]
  • 褚淵,字彥回,河南陽翟人,宋後廢帝元徽中在任。[47]
  • 劉顥,字彥明,彭城人,宋後廢帝元徽四年(476年)除,未拜,卒。[43]
  • 蕭惠明,南蘭陵人,宋後廢帝元徽末卒官。[50]
  • 沈文季,吳興武康人,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年)離任。[51]
  • 王奐,字彥孫,琅邪臨沂人,宋順帝昇明二年(478年)到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在任。[52]
  • 王敬則,晉陵南沙人,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在任。[53]
  • 張瑰,字祖逸,吳郡吳人,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出任,三年(481年)免官。[54]
  • 何戢,字慧景,廬江灊人,齊高帝建元三年(481年)四年(482年)在任。[49]
  • 張岱,字景山,吳郡吳人,齊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二年(484年)在任。[55][49]
  • 蕭鸞,字景栖,蘭陵人,齊武帝永明二年(484年)到四年(486年)在任。[56]
  • 李安民,蘭陵承人,齊武帝永明四年(486年)出任,卒官。[57]
  • 徐孝嗣,字始昌,東海郯人,齊武帝永明中在任。[58]
  • 袁彖,齊武帝永明中在任。[59]
  • 孔琇之,會稽山陰人,南朝齊時在任。[60]
  • 謝𤅢,字義潔,陳郡陽夏人,齊武帝永明末在任。[61]
  • 王秀之,字伯奮,琅邪臨沂人,齊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卒官。[62]
  • 蕭遙光,字元暉,蘭陵人,齊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除,未拜。[63]
  • 謝朏,字敬沖,陳郡陽夏人,齊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出任。[64]
  • 王瑩,字奉光,琅邪臨沂人,齊明帝建武中在任。[65]
  • 蕭惠休,南蘭陵蘭陵人,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在任。[62]
  • 袁昂,字千里,陳郡陽夏人,齊東昏侯永元中到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在任。[66]
  • 蕭淵猷,蘭陵人,梁武帝時在任。[67]
  • 張稷,字公喬,吳郡吳人,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離任。[68]
  • 蔡撙,字景節,濟陽考城人,梁武帝天監九年(510年)離任。[69]
  • 蕭正仁,臨川國世子,蘭陵人,梁武帝天監十年(511年)卒官。[70]
  • 王騫,字思寂,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天監十一年(512年)出任。[71]
  • 謝覽,字景滌,陳郡陽夏人,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年)出任,卒官。[64]
  • 柳惲,字文暢,河東解人,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年)出任,十六年(517年)卒官。[69]
  • 蕭琛,字彥瑜,蘭陵人,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離任。[72]
  • 夏侯亶,字世龍,譙郡譙人,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離任。[73]
  • 夏侯夔,字季龍,譙郡譙人,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出任。[73]
  • 蕭昂,字子明,蘭陵人,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離任。[74]
  • 孫廉,東莞莒人,梁武帝時在任。[75]
  • 沈充,南朝梁時在任。[76]
  • 孔嚴,南朝梁時在任。[76]
  • 殷康,南朝梁時在任。[76]
  • 蕭暎,字文明,蘭陵人,梁武帝中大通中在任。[77]
  • 張纘,字伯緒,范陽方城人,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離任。[78]
  • 蕭子顯,字景陽,蘭陵人,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出任,至郡未幾,卒。[79]
  • 張嵊,字四山,吳郡吳人,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出任,太清三年(549年)遇害。[80]
  • 陳昌,字敬業,吳興長城人,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年)出任。[81]
  • 陳蒨,字子華,吳興長城人,梁元帝承聖二年(553年)離任。[82]
  • 程靈洗,字玄滌,新安海寧人,梁元帝承聖二年(553年)除,未行。[83]
  • 裴之橫,字如岳,河東聞喜人,梁元帝承聖二年(553年)出任,蕭淵明天成元年(555年)戰死。[84]
  • 杜龕,京兆杜陵人,蕭淵明天成元年(555年)出任,梁敬帝紹泰元年(555年)降於陳霸先[85]
  • 徐度,字孝節,安陸人,梁敬帝紹泰二年(556年)領。[86]
  • 袁樞,字踐言,陳郡陽夏人,梁敬帝紹泰二年(556年)到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在任。[87]
  • 沈恪,字子恭,吳興武康人,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到二年(558年)在任。[86]
  • 周寶安,字安民,義興陽羨人,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年)離任。[88]
  • 胡穎,字方秀,吳興東遷人,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年)出任,同年六月卒官。[86]
  • 周寶安,字安民,義興陽羨人,陳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到三年(562年)在任。[88]
  • 胡鑠,陳文帝天嘉三年(562年)離任。[89]
  • 吳明徹,字通昭,秦郡人,陳文帝天嘉五年(564年)到六年(565年)在任。[82][90]
  • 沈欽,陳文帝天康元年(566年)離任。[91]
  • 杜稜,字雄盛,吳郡錢塘人,陳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到二年(570年)在任。[92][86]
  • 錢道戢,字子韜,吳興長城人,陳宣帝太建二年(570年)除,未行。[93]
  • 陳伯固,字牢之,新安王,吳興長城人,陳宣帝太建四年(572年)離任。[94]
  • 徐敬成,安陸人,陳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在任。[86]
  • 陳伯禮,字用之,武陵王,吳興長城人,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免官。[95]
  • 陳伯謀,字深之,桂陽王,吳興長城人,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出任,陳後主至德元年(583年)卒官。[95]
  • 陳伯仁,字壽之,廬陵王,吳興長城人,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在任。[96]

吳興內史(588年—589年)

[编辑]
  • 任忠,字奉誠,小名蠻奴,汝陰人,陳後主禎明二年(588年)到三年(589年)在任。[97]

吳興郡太守(742年—758年)

[编辑]

國主

[编辑]

西晉吳國(289年—300年,301年—310年代)

[编辑]
吳國(289年—300年,301年—310年代)
以丹楊、吳興、吳三郡爲國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吳王 孝王 司馬晏 289年—300年 晋武帝子
徙封宾徒縣王,後復
1 吳王 孝王 司馬晏 301年—311年 晋武帝子
沒於劉聰,國絕

東晉東海國(400年—402年)

[编辑]
東海國(400年—402年)[5][3]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東海王 司馬彥璋 400年—402年 司馬元顯子,繼司馬沖
伏誅,國除

南朝陳吳興國(588年—589年)

[编辑]
吳興國(588年—589年)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吳興郡王 陳胤 588年—589年 陳後主長子
陳亡,國除

參見

[编辑]

註釋及徵引文獻

[编辑]
  1.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2. 2.0 2.1 2.2 2.3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3. 3.0 3.1 3.2 3.3 《晉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4. 《晉書 卷六 帝紀第六》
  5. 5.0 5.1 《晉書 卷十 帝紀第十》
  6. 《梁書 卷六 本紀第六》
  7.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8. 8.0 8.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9.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10. 《晉書 卷四 帝紀第四》
  11. 11.0 11.1 11.2 11.3 11.4 《晉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12.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晉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13. 13.0 13.1 13.2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14. 《晉書 卷八 帝紀第八》
  15. 15.0 15.1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16. 16.0 16.1 16.2 16.3 《晉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17. 《晉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18. 《晉書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19.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20. 《晉書 卷八十 列傳第五十》
  21. 21.0 21.1 《晉書 卷十 帝紀第十》
  22. 《宋書 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
  23. 23.0 23.1 《魏書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四》
  24.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25. 25.0 25.1 《宋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26. 《宋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27. 27.0 27.1 《宋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五》
  28. 《宋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十六》
  29. 29.0 29.1 《宋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十八》
  30. 30.0 30.1 《宋書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31. 《宋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32. 《宋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33. 《宋書 卷五 本紀第五》
  34. 《宋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35. 《宋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十九》
  36. 36.0 36.1 《宋書 卷八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37. 37.0 37.1 《宋書 卷六 本紀第六》
  38. 《宋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
  39. 39.0 39.1 《宋書 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
  40. 《宋書 卷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41.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42. 42.0 42.1 42.2 《宋書 卷八 本紀第八》
  43. 43.0 43.1 43.2 《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一》
  44. 《宋書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45. 《宋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46. 《南齊書 卷三十三 列傳第十四》
  47. 47.0 47.1 《南齊書 卷二十三 列傳第四》
  48. 《宋書 卷九 本紀第九》
  49. 49.0 49.1 49.2 《南齊書 卷三十二 列傳第十三》
  50. 《宋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51. 《宋書 卷十 本紀第十》
  52. 《南齊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
  53. 《南齊書 卷二十六 列傳第七》
  54. 《南齊書 卷二十四 列傳第五》
  55. 《南齊書 卷三 本紀第三》
  56. 《南齊書 卷六 本紀第六》
  57.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58. 《南齊書 卷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五》
  59. 《南齊書 卷三十四 列傳第十五》
  60. 《陳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61. 《南齊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62. 62.0 62.1 《南齊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七》
  63. 《南齊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六》
  64. 64.0 64.1 《梁書 卷十五 列傳第九》
  65. 《梁書 卷十六 列傳第十》
  66. 《梁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67. 《南史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68. 《梁書 卷二 本紀第二》
  69. 69.0 69.1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70. 《梁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71. 《梁書 卷七 列傳第一》
  72. 《梁書 卷二十六 列傳第二十》
  73. 73.0 73.1 《梁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74. 《梁書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八》
  75.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76. 76.0 76.1 76.2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77. 《南史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78. 《梁書 卷三 本紀第三》
  79. 《梁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80. 《梁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七》
  81. 《陳書 卷十四 列傳第八》
  82. 82.0 82.1 《陳書 卷三 本紀第三》
  83. 《陳書 卷十 列傳第四》
  84. 《梁書 卷六 本紀第六》
  85. 《梁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四十》
  86. 86.0 86.1 86.2 86.3 86.4 《陳書 卷十二 列傳第六》
  87. 《陳書 卷十七 列傳第十一》
  88. 88.0 88.1 《陳書 卷八 列傳第二》
  89. 《陳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90. 《陳書 卷九 列傳第三》
  91. 《陳書 卷四 本紀第四》
  92. 《陳書 卷五 本紀第五》
  93. 《陳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94. 《陳書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95. 95.0 95.1 《陳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96. 《陳書 卷六 本紀第六》
  97. 《陳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