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
中國古代的州
九州之一
编辑《史記》[1]中講:“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劃分域內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并州为九州之一。
实际区划
编辑汉武帝时,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刺史部之一,约当今山西省大部,河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地。东汉、曹魏、西晋以来,并州的治所就在太原郡晋阳县,晋末治台壁,后来仍治晋阳。并州包括今山西省大部,北朝以来并州辖境逐渐缩小,但仍以太原为中心。
隋炀帝时改并州为太原郡,其地约当今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和河北省保定市一带地区。李渊、李世民晋阳起兵之处便属于太原郡。唐高祖恢复并州之称,武则天的家乡就在并州的文水县。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并州改为太原府。北宋灭建都太原府的北汉,又改太原府为并州,旋即升为太原府。
隋代行政区划变遷 | |||||||||||
---|---|---|---|---|---|---|---|---|---|---|---|
区划 | 開皇元年 | 区划 | 大業3年 | ||||||||
州 | 并州 | 郡 | 太原郡 | ||||||||
郡 | 太原郡 | 乐平郡 | 县 | 晋陽县 太原县 文水县 寿陽县 榆次县 太谷县 汾陽县 乐平县 和順县 石艾县 祁县 遼山县 交城县 平城县 盂县 | |||||||
县 | 龙山县 晋陽县 受陽县 东受阳县 中都县 陽邑县 |
乐平县 梁榆县 石艾县 |
唐朝并州辖县 | |
---|---|
618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寿阳县[2]、抚城县[3]、盂县、石艾县、乐平县、和顺县、辽山县、平城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阳直县[4]、交城县[5](新设清源县[6],榆社县改属韩州) |
620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抚城县(改名乌河县)、阳直县、交城县、清源县(新设汾阳县[7],文水县改属汾州,盂县、寿阳县改属受州,石艾县、乐平县、和顺县、辽山县改属辽州,平城县改属榆州,太谷县、祁县改属太州) |
623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乌河县、阳直县、交城县、清源县、汾阳县(文水县、太谷县、祁县来属) |
624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乌河县、阳直县(改名阳曲县)、交城县、清源县、汾阳县(改名罗阴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改属汾州) |
627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阳曲县、交城县、清源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来属,废除乌河县、罗阴县) |
634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阳曲县、交城县、清源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盂县、受阳县、石艾县、乐平县来属) |
637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阳曲县、交城县、清源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盂县、受阳县(改名寿阳县)、石艾县、乐平县 |
638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阳曲县、交城县、清源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盂县、寿阳县、石艾县、乐平县(燕然县[8]来属) |
640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阳曲县、交城县、清源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盂县、寿阳县、石艾县、乐平县(废除燕然县) |
690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阳曲县、交城县改治今山西省交城县、清源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改名武兴县)、盂县、寿阳县、石艾县、乐平县 |
705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阳曲县、交城县、清源县、太谷县、祁县、武兴县(改名文水县)、盂县、寿阳县、石艾县、乐平县 |
713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阳曲县、交城县、清源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盂县、寿阳县、石艾县、乐平县(新设灵川县[5]) |
714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阳曲县、交城县、清源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盂县、寿阳县、石艾县、乐平县(废除灵川县) |
723年 | 太原县、晋阳县、榆次县、阳曲县、交城县、清源县、太谷县、祁县、文水县、盂县、寿阳县、石艾县、乐平县 |
刺史
编辑- 汉朝并州刺史
- 曹魏并州刺史
- 西晋并州刺史
- 石鉴(265年-267年)
- 刘钦(267年-271年)
- 胡奋(272年-277年)
- 胡岐(280年)
- 张敩(286年)
- 夏侯骏(290年-295年)
- 山该(296年-297年)
- 刘卞(298年-299年)
- 司马腾(300年-307年)
- 刘琨(307年-316年)
- 唐朝并州刺史
- 李元吉(618年—619年)
- 窦静(618年—619年)
- 刘德威(619年)
- 刘政会(619年)
- 张纶(619年—620年)
- 李仲文(620年)
- 刘世让(620年—621年)
- 李神符(621年—622年)
- 李元吉(622年—626年,遥领)
- 成仁重(622年)
- 窦静(623年—626年)
- 李世勣(626年—628年)
- 李弘节(628年)
- 李治(633年—643年,遥领)
- 李世勣(629年—641年)
- 史嵩(贞观年间)
- 杨某
- 李孝(652年—656年,遥领)
- 张绪(652年)
- 任怀玉(显庆年间)
- 李显(661年—676年,遥领)
- 李冲寂(上元年间)
- 李旦(676年,遥领)
- 蔺仁基(676年之前)
- 李冲玄(679年)
- 封言道(681年—683年)
- 辛文陵(唐高宗时)
- 邓恽(唐高宗时)
- 李思文(垂拱年间)
- 窦孝谌(垂拱年间)
- 郭琳(691年)
- 王及善(691年)
- 崔神庆(692年)
- 韦安石(695年)
- 王方庆(696年,未任)
- 武重规(697年—698年)
- 魏元忠(699年)
- 娄师德(699年)
- 杜景俭(700年)
- 李旦(702年—705年,遥领)
- 魏元忠(702年)
- 武攸宜(702年)
- 张仁愿(长安年间—705年)
- 李重茂(705年,遥领)
- 宋璟(705年,未任)
- 崔宣道(神龙年间)
- 张知泰(神龙末年—景龙初年)
- 卢玢(景龙年间)
- 裴怀古(神龙年间)
- 裴怀古(神龙年间)
- 周仁轨(710年)
- 崔敬嗣(711年之前)
- 薛讷(711年—714年)
- 李㧑(713年,遥领)
- 李范(714年,遥领)
- 王晙(714年—716年)
- 张嘉贞(716年—720年)
- 张说(720年—722年)
- 崔隐甫(721年)
- 崔日用(722年)
- 王晙(722年—723年)
- 北宋知并州
- 刘保勋(979年—980年)
- 符昭愿(980年—982年)
- 周保权(983年—985年)
- 王明(987年—990年)
- 潘美(990年)
- 张永德(991年—995年)
- 李允正(995年)
- 雷有终(996年—997年)
- 雷有终(997年、998年—999年、1005年)
- 王承衎(997年—998年)
- 任中正(999年、1012年—1015年)
- 王略(999年)
- 韩崇训(999年—1000年)
- 王超(1000年—1001年)
- 程德玄(1001年—1002年)
- 钱若水(1002年—1003年)
- 李允正(1003年)
- 李继和(1003年)
- 王嗣宗(1003年—1005年)
- 張詠(1006年—1007年)
- 刘综(1007年—1011年)
- 张秉(1011年—1012年)
- 周起(1015年—1017年)
- 薛映(1017年—1020年)
- 马元方(1020年—1022年)
- 马元方(1022年—1023年)
- 薛奎(1024年)
- 陈尧佐(1025年—1028年)
- 赵稹(1029年—1030年)
- 张若谷(1030年—1032年)
- 梅询(1032年—1034年)
- 李若谷(1035年—1037年)
- 杜衍(1037年—1039年)
- 任中师(1039年—1040年)
- 王沿(1040年)
- 杨偕(1040年—1041年)
- 高继宣(1041年—1042年)
- 郑戬(1042年、1046年—1049年)
- 明镐(1042年—1045年)
- 夏竦(1045年—1046年)
- 王拱辰(1049年—1052年)
- 李昭亮(1052年—1053年)
- 韩琦(1053年—1055年)
- 富弼(1055年)
- 庞籍(1055年—1056年)
- 孙沔(1056年—1059年)
- 梁适(10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