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安重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安重诲(?—931年 处决),应州(在今山西省应县)人。五代后唐大臣。

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编辑]

祖先是北方的豪长。少时追随李嗣源,即后唐明宗。安重诲随从李嗣源四处征战,颇为嗣源亲信。李嗣源在926年即位为帝时,重诲因拥戴之功,历仕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一带)节度使。安重诲后升侍中及中书令。安重诲深得明宗信任,他自已也以佐命功臣自居。朝中之事,无论大小,事必躬亲。

马牧军使田令方因养马无功,瘠而多毙,论罪应处斩。安重诲劝明宗说:“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李嗣源遂将田令方赦免。

肆意专权

[编辑]

重诲独揽朝政,这些虽然使他做出了不少正确决策,但也使他滋生了专横跋扈、恣意妄行的作风。殿直马延不小心冒犯他,重诲拔剑将马延斩杀于御史台门口,宰相任圜被重诲诬与朱守殷合叛,最后任圜“聚族酣饮而死。”史称重诲“恃功矜宠,威福自出”。捧圣都军使李行德、十将张俭弹劾安重诲私募士卒,图谋不轨。虽然李、张因诬告被族灭,但重诲恐惧,申请辞职。

安重诲和李嗣源的义子李从珂在一次宴会上因为争功发生了口角,李从珂就要动手去打安重诲,安重诲自知不是李从珂的对手,便乘机逃脱。后来李从珂酒醒以后,就向他道歉,安重诲表面恭敬,却是怀恨在心。李嗣源听说他们不和,就将李从珂外调了出去,任河中节度使。李从珂喜欢打猎,安重诲假传圣旨,让河中衙内都指挥使杨彦温找机会赶走李从珂,于是李从珂有次打猎回来杨彦温没有让他进城。李从珂只好向李嗣源禀报了此事,李嗣源毫不知情,便找来了安重诲来询问此事,安重诲将责任都推到了杨彦温的身上,再三请求李嗣源发兵征讨。李嗣源让索自通药彦稠去征讨,但是李嗣源也怀疑杨彦温是受人指使,让药彦稠务必生擒杨彦温。但是药彦稠杀了杨彦温,他回去复命的时候李嗣源大怒,幸好安重诲在一边开解,李嗣源最后还是赦免了药彦稠。李从珂这时候就知道是安重诲在其中密谋,想亲自向李嗣源说明情况,但是安重诲在其中作梗,李嗣源没有给李从珂辩解的机会,就让他回去了。安重诲又暗中指使冯道等人弹劾李从珂失守河中,但是李嗣源斥责了他们,料定他们一定在暗中受人指使。安重诲看到冯道等人没有结果,第二天亲自来弹劾李从珂,李嗣源不忍,最后让李从珂赋闲。安重诲之后又保举索自通接替李从珂在河中的位置,索自通到了河中,说李从珂私自建造,意图谋反,幸好王德妃暗中保护,李从珂才免罪。

朔方军一直掌握在韩氏手中,因为地小向中原称臣,韩逊死后韩氏内部争夺不断。安重诲看准机会,因为他和康福不和,他派遣康福前去接管朔方军,想要借刀杀人。李嗣源给了康福万余人,康福带兵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拿下了朔方,甚至把周边的番兵都杀了不少。安重诲没想到康福如此快速拿下朔方,只好慢慢再找机会。

逼反蜀地

[编辑]

安重诲又将目光转向了蜀地,此时蜀地分为东川西川,都不受朝廷的直接节制。安重诲向李嗣源提出分地和分权,分地是在蜀地设立更多的节度使,分权是指让朝廷委派刺史牵制在蜀地的节度使,李嗣源认为这个方略可行。安重诲让夏鲁奇为武信军节度使,镇守遂州,又从东川割出果州阆州设立保宁军,让自己的亲信李仁矩为节度使,任命自己的表哥吴虔裕为绵州刺史。李仁矩之前来过东川,东川节度使董璋以礼相待,但是李仁矩不知好歹,对董璋十分无礼,所以差点就被董璋一刀给杀了,后唐朝廷的一系列动作招惹了董璋的猜疑。

安重诲嘱托李仁矩吴虔裕二人牵制董璋,二人来到蜀地后屡屡秘密上表朝廷,说董璋意图谋反。安重诲就让夏鲁奇整顿城防,严阵以待。董璋惊慌,联合西川孟知祥,两川发难。李嗣源安抚孟知祥,并且派遣姚洪前去帮助李仁矩镇守阆州,董璋忍无可忍,写信给自己在朝廷中的儿子董光业劝朝廷不要再发兵,否则自己只能一反到底。董光业劝说安重诲,安重诲不听,继续向蜀地增兵千余人。在朝廷派去的蜀地的官员将领们纷纷上奏说董璋造反后,李嗣源召开军事会议,安重诲对李嗣源说:“臣早就料到会两川会反,但陛下您优柔寡断,才招致如今的局面。”李嗣源之后不得不派遣大军征讨,之后阆州失守,董璋杀了姚洪,朝廷派石敬瑭等人去攻打,但一直战局不利。

骄纵而死

[编辑]

李嗣源希望有人前去督战,说道:“何人可以处理蜀中之乱,难道要让朕亲自前往吗?” 安重诲毛遂自荐:“臣掌管中枢,君威不振,是臣的职责,臣愿前往督战。”于是安重诲前往蜀地,西方各镇,听说安重诲到来,无不惶恐,担心安重诲问责,连忙送钱粮物资到利州。但天气寒冷,消耗民力甚大。凤翔节度使朱弘昭周到招待了路过的安重诲,安重诲向他说他在朝中惹人非议,此次为国效力,定要有所成果,以堵众人之口。等他走了之后,朱弘昭立刻上奏说他此行怨气很重,不能让他到军队之中,并且让石敬瑭小心安重诲,不要被他夺了兵权。此时石敬瑭被战情搞得焦头烂额,连忙上表朝廷说安重诲远道而来,军中流言四起,希望朝廷能够召他回去。

李嗣源本来对安重诲屡屡顶撞自己感到不满,安重诲离京之后,他改任范延光为枢密使,后来又听孟汉琼说两川之变都是因为安重诲搅起来的,加上王淑妃在一边吹风,李嗣源就越发怀疑安重诲另有所图,召他回京。石敬瑭后来班师逃回,蜀地都被归叛军占据,李嗣源也不加罪,将罪过都推到了安重诲一个人的身上。安重诲向东回洛阳的时候,本来想继续找朱弘昭谈心,但是朱弘昭却闭门不见,他只好悻悻而归。之后在途中接到诏书,明宗命他为河中节度使,不需再回朝,安重诲只好上任。之后朝廷让李从珂任凤翔节度使,安重诲感觉不妙,就上表告老还乡,李嗣源同意了,让李从璋去接任他,并让药彦稠带兵护送。安重诲有两个儿子安崇赞安崇绪知道安重诲有变,就私自跑到了河中,安重诲得知后,自感不妙,已经遭人陷害,大限将至。他的两个儿子在回去的时候接到诏书,就地下狱。李从璋到了河中,刚开始还和安重诲和和气气的,但是后来接到了朝廷的捉拿安重诲的命令,他包围了安重诲的府邸,见到安重诲还向他下跪,安重诲不知道何意,也向他下跪,李从璋趁此砸死了安重诲和其妻。[1]安重诲死后,李嗣源立刻下旨,将离间董璋和孟知祥的罪过都归到了安重诲的身上,并且将他两个儿子一起诛杀,但其他亲属免于连坐。安重诲另有一子安崇勋,后得其舅杨廷璋表为西头供奉官。一子安崇替李从珂登基后提拔为孟州司马。

注释

[编辑]
  1. ^ 《五代史阙文》:“明宗令翟光邺、李从璋诛重诲于河中私第,从璋奋楇击重诲于地,重诲曰:‘某死无恨,但恨不与官家诛得潞王,他日必为朝廷之患。’言终而绝。”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旧五代史·卷66》,出自薛居正旧五代史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五代史/卷24》,出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