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鬼傳奇
木乃伊 The Mummy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斯蒂芬·索莫斯 |
監製 | 肖恩·丹尼爾(Sean Daniel) 詹姆斯·傑克斯(James Jacks) |
編劇 | 斯蒂芬·索莫斯 約翰·L·鮑爾德斯頓(John L. Balderston)(未列名) |
故事 | 斯蒂芬·索莫斯 勞埃德·方維爾(Lloyd Fonvielle) 凱文·賈爾(Kevin Jarre) 尼娜·威爾科克斯·普特南(Nina Wilcox Putnam,未列名) 理查德·沙耶爾(Richard Schayer,未列名) |
主演 | 布蘭登·弗雷澤 蕾切爾·薇茲 約翰·漢納 阿諾德·沃斯洛 喬納森·海德 凱文·J·奧康納(Kevin J. O'Connor) |
配樂 | 傑里·戈德史密斯 |
攝影 | 阿德里安·比德爾(Adrian Biddle) |
剪輯 | 鮑勃·杜克西(Bob Ducsay) |
製片商 | 阿爾法維爾影業(Alphaville Films) |
片長 | 125分鐘 |
產地 | 美國 |
語言 | 英語[1]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環球影業 |
預算 | 8000萬美元 |
票房 | 4億1593萬美元 |
前作與續作 | |
續作 | 《神鬼傳奇2》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木乃伊 |
香港 | 盜墓迷城 |
臺灣 | 神鬼傳奇 |
新加坡 | 盜墓迷城(公映) |
《木乃伊》(英語:The Mummy)是1999年的美國奇幻冒險電影,由斯蒂芬·索莫斯編劇並執導,布蘭登·弗雷澤、蕾切爾·薇茲、約翰·漢納、凱文·J·奧康納和阿諾德·沃斯洛主演,其中沃斯洛扮演復活的木乃伊[2]。本片一定程度上是1932年同名恐怖片的重拍片。製片商起初打算拍攝一系列小成本恐怖片,但影片最終獲得商業成功,成為票房大片。
電影於1998年5月4日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開拍並持續了17個星期,劇組在撒哈拉沙漠拍攝期間必須忍受脫水、沙塵暴和蛇的威脅。影片的視覺效果由工業光魔公司製作,該公司利用電腦繪圖技術創造了片中的木乃伊形象。傑里·戈德史密斯為電影譜寫了管弦樂曲。
《木乃伊》於1999年5月7日上映,首周就在美國的3210家電影院中進賬4300萬美元,最終全球票房收入達到4.16億美元。票房上的成功令本片於2001年推出了續集《木乃伊歸來》和動畫電視節目,2002年還有一部衍生電影《蠍子王》。2008年8月1日,影片的第二部續集《木乃伊3》上映。此外,環球影業還於2004年在佛羅里達環球影城推出雲霄飛車景點「木乃伊復仇」,之後又在新加坡和好萊塢開放。
劇情
[編輯]公元前1290年,埃及底比斯大祭司印和闐與法老塞提一世的夫人安蘇娜姆有了私情,法老發現他們幽會後被兩人殺掉。法老王的士兵發現後,印和闐成功逃脫,而安蘇娜姆自殺了。印和闐和手下的祭司在安蘇娜姆下葬後盜出她的屍體並前往亡靈之城哈姆納塔(Hamunaptra),開始儀式施咒語試圖將她復活。但法老王的士兵意外出現,使得儀式因此失敗,安蘇娜姆的靈魂又回到了地下世界。印和闐手下的祭司被活生生地製成木乃伊,印和闐則被判要永生永世承受詛咒蟲噬,和不計其數的食肉聖甲蟲一起活埋。他被封在石棺中,壓在古埃及神祇死神阿努比斯的腳下,還有許多神秘的戰士加以監控,避免他死灰復燃,給全人類帶來浩劫。
3000多年後的1923年,法國外籍兵團的里克·歐康諾與他狡猾的同伴貝尼·加伯爾在哈姆納塔城近郊展開戰爭。一位很有抱負的埃及學家,開羅圖書館管理員伊芙琳(Evelyn)從哥哥喬納森·卡納漢(Jonathan Carnahan)手上得到了一個結構複雜的盒子和一份地圖,喬納森聲稱這是自己在底比斯找到的。兩人發現地圖指向的目標是哈姆納塔,喬納森承認這些東西都是他從一個名叫里克·歐康諾(Rick O'Connell)的法國外籍兵團軍人那裡偷來的,歐康諾現在被關在監獄。伊芙琳和喬納森一起到監獄探視里克,他聲稱自己知道哈姆納塔的所在,幾年前還在法國外籍兵團服役時他所在的連隊就找到了該城的地址。里克與伊芙琳達成協議,後者救他免遭絞刑,然後一起前去哈姆納塔。
里克帶領伊芙琳和喬納森一行前往亡靈之城,他們遇到了由英國知名埃及學家艾倫·張伯倫博士(Dr. Allen Chamberlain)帶領的的一幫美國尋寶人,其中的嚮導是里克之前在法國外籍兵團的戰友貝尼·加伯爾(Beni Gabor)。到達哈姆納塔後,兩隊人馬受到由阿德斯·貝(Ardeth Bay)領頭的神秘兵團襲擊,阿德斯警告他們,亡靈之城內埋葬着可怕的惡魔,一旦喚醒,後果不堪設想,但眾人沒有理睬,繼續分頭在地下城市中挖掘。伊芙琳想要找到純金製成的太陽金經(Book of Amun-Ra),據說該書能帶走生命,但卻找到印和闐的遺骸。與此同時,美國尋寶隊找到裝有黑色亡靈黑經的盒子,還有盛有安蘇娜姆保留器官的卡諾匹斯罐,張伯倫在美國人都忙着從罐子裡搜刮戰利品時偷走裝有亡靈黑經的盒子。打開盒子前,他看到有雕刻文字上說,如果印和闐被喚醒,任何打開盒子的人都將受到詛咒。張伯倫沒有理睬這些警告,但膽小的貝尼害怕起來,他拒絕再向美國人提供幫助並逃之夭夭。
夜裡,伊芙琳打開亡靈黑經並大聲念出了其中一頁上的復活咒語,意外喚醒了印和闐。印和闐抓到了貝尼,並收他為奴僕,眾人連夜逃往開羅,但印和闐也在貝尼的幫助下尾隨而至,他將打開盒子的美國尋寶隊成員的生命一個個吸乾,恢復了常人的外表和全部的力量。為了阻止印和闐,里克、伊芙琳和喬納森在博物館與阿德斯會面。伊芙琳提及,印和闐之前在亡靈之城曾稱呼自己為安蘇娜姆,阿德斯和博物館館長泰倫斯·貝博士(Dr Terrence Bay)推測,印和闐打算再次將自己的情人復活,並且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將會犧牲伊芙琳。伊芙琳則想到,如果亡靈黑經能讓印和闐復生,那麼另一本太陽金經就能令他再度長眠。然而,印和闐帶領一支被他操控的百姓變成的傀儡軍隊殺上門來,眾人走投無路之下伊芙琳表示,只印和闐放過其他人,自己願意同他一起前往亡靈之城。但印和闐沒有遵守自己的諾言,讓自己的傀儡大軍殺死所有的人,不過里克在緊要關頭找到通往下水道的秘道,眾人於是從這裡逃出,但泰倫斯為了讓他人有足夠時間撤離而犧牲了自己。
印和闐、伊芙琳和貝尼回到了哈姆納塔,里克、喬納森和阿德斯也追了上來。眾人經過與印和闐手下乾屍祭司的一番大戰成功救出了伊芙琳,而她也打開了太陽金經閱讀了其上的咒語。咒語奪走了印和闐的神力將他變回凡人,里克也用劍刺中了他,印和闐就掉進死亡之河中,並在迅速腐爛的同時憤怒地詛咒自己一定要報仇,說出了三千多年前被封入石棺時的話:「死亡只是開始」。還在金字塔內搶奪寶物的貝尼意外啟動了自毀機關而導致哈姆納塔崩塌,自己被困在寶庫室內,並且面前還出現了數以萬計的聖甲蟲。里克、伊芙琳和喬納森成功逃出,但也弄丟了亡靈黑經以及太陽金經,他們騎上駱駝朝夕陽前進,駱駝上還馱着貝尼的寶藏。
演員
[編輯]- 布蘭登·弗雷澤飾里克·歐康諾
- 曾在法國外籍兵團服役的探險家。製片人詹姆斯·傑克斯曾就這個角色聯繫過湯姆·克魯斯、布拉德·皮特、馬特·達蒙和本·阿弗萊克,但這幾位演員不是無意出演,就是檔期無法配合[3]。傑克斯和導演斯蒂芬·索莫斯對1997年喜劇片《森林泰山》(George of the Jungle)在票房上的成功留下了深刻印象,於是決定請布蘭登·弗雷澤出演男主角[3]。索莫斯還表示,自己覺得布蘭登·弗雷澤完全符合自己所設想的這個喜歡虛張聲勢的埃羅爾·弗林型角色[4]。布蘭登·弗雷澤也明白,自己的角色「玩世不恭,老沒正經;要不然觀眾也沒法跟他一塊入戲」[5]。
- 蕾切爾·薇茲飾伊芙琳·卡納漢
- 約翰·漢納飾喬納森·卡納漢
- 伊芙琳笨手笨腳的哥哥,他人生首要目標就是發財,之所以願意與伊芙琳前往亡靈之城是因為後者稱古代法老在那裡藏有整個埃及的財富。喬納森手腳不乾淨,片頭就從入獄的歐康納手中偷走用來開啟死者之書的鑰匙,片尾的高潮戲段又從印和闐身上盜取同一枚鑰匙。
- 法老塞提一世最信任的大祭司,他愛上了安蘇娜姆,兩人一起背叛並謀殺了法老。他受到詛咒蟲噬,並被食肉甲蟲活活吃掉,但在三千多年後成功復活。沃斯洛是南非舞台劇演員,他同意出演這個角色,但要求對其情節加以調整。他表示:「以印和闐的角度來說,這是個扭曲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3][7]
- 凱文·J·奧康納飾貝尼·加伯爾
- 與里克類似,他也曾是法國外籍兵團僱傭兵。貝尼痴迷於要發財,但又非常膽小怕事,面對印何闐的威脅他背叛了自己的雇主。印何闐逼近時,加伯爾用各種語言祈禱,一直說到希伯來語時,印何闐辨認出來這是「奴隸的語言」,於是把加伯爾當成自己的僕人。
- 歐迪·費爾飾阿德斯·貝
- 從數千年前世代相傳下來保護亡靈之城免被發現,防止印何闐復活的神秘兵團領袖。是法老侍衛的後代
- 印和闐的情人。
- 里克的朋友。已退休的空軍上尉。劇情後期駕機幫助里克、喬納森、阿德斯·貝前往死者之城營救伊芙琳,被印何闐的沙塵暴襲擊墜機後犧牲。
- 艾瑞克·阿瓦利(Erick Avari)飾泰倫斯·貝博士
- 博物館館長,伊芙琳·卡納漢的雇主,同時也是阿德斯·貝兵團成員。後期為爭取時間,掩護里克等人逃離印何闐的傀儡軍團而犧牲。
- 歐米德·吉亞李利(Omid Djalili)飾監獄長
- 囚禁里克的監獄長,加入里克、伊芙琳和喬納森一起前往哈姆納塔。後因為貪婪挖下古墓牆上裝飾的食肉聖甲蟲,被聖甲蟲吃掉腦部而死。
- 美國探險隊成員,雇用貝尼做為死者之城的嚮導。因為打開裝著死者之書和安蘇娜姆臟器的瓶罐的箱子,被印何闐追殺而死。
製作
[編輯]起源
[編輯]1992年,製片人詹姆斯·傑克斯決定為1990年代的原版《木乃伊》電影拍攝升級版[8]。環球影業同意了這個建議,但要求他必須把成本控制在1000萬美元以內[3],根據傑克斯的回憶,公司當時「本質打算是想製作低成本恐怖片系列」[3],為此他請來恐怖片導演兼編劇克里夫·巴克。巴克對電影的設想較為暴力,故事圍繞現代博物館展開,館長實際上是邪教分子,試圖將木乃伊復活[8][9]。根據傑克斯的回憶,巴克的版本「充滿了黑暗、性和神秘主義」[3],他認為這「可能會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低成本電影」[9]。但在經過幾次會面後,巴克與環球影業無法達成一致而分道揚鑣。製片商找來的下一位導演是喬治·A·羅梅羅(George A. Romero),他的設想是拍攝《活死人之夜》類型的殭屍類型恐怖片,但傑克斯和環球都覺得這樣的電影太過嚇人,他們希望製作一部觀眾面更廣的作品[3]。
喬·丹特(Joe Dante)是下一位編導人選,他打算請丹尼爾·戴-劉易斯來扮演一個憂鬱的木乃伊,這讓影片的成本有所上升[3]。這個版本由丹特和約翰·塞爾斯(John Sayles)共同編劇,以現代為背景,專注於轉世輪迴並帶有愛情故事的元素[9]。其中還含有一些在最終拍攝版本裡出現的元素,如食肉聖甲蟲等[8]。但是,環球影業當時只打算把拍攝預算控制在1500萬美元左右,因此否決了丹特的提議。之後不久公司又聯繫了米克·加里斯(Mick Garris),不過他最終也離開項目[10],環球還聯繫了韋斯·克拉文,但遭到了拒絕[9]。1997年,斯蒂芬·索莫斯聯繫了傑克斯,他對《木乃伊》的設想與印第安納·瓊斯和《傑遜王子戰群妖》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其中把木乃伊設計成主人公的大敵[3]。索莫斯觀看原版的《木乃伊》時還只有8歲,他打算把自己所喜歡的內容改造得更具規模[11]。他早在1993年就想拍《木乃伊》,但一直有別的編劇或導演已經着手。最終他獲得了向環球影業展示自己構思的機會,並準備了18頁的初步構想文稿[8]。這個時候,環球的管理層因《小豬寶貝2:小豬進城》在票房上慘敗而有所變動,公司希望能夠重現1930年代原作的商業成功[12]。環球對索莫斯的構想非常滿意,以致於將預算從原本的1500萬美元大幅提升到了8000萬美元[13]。
主體拍攝
[編輯]影片於1998年5月4日在摩洛哥馬拉喀什開拍並持續了17個星期。然後劇組轉戰撒哈拉沙漠邊緣小鎮伊爾富德(Erfoud),再又前往英國,於1998年8月29日完成拍攝[14]。這一期間埃及政治局勢動盪,所以劇組無法前往[15]。為了防止在撒哈拉的烈日下脫水,劇組的醫療隊製作了一種飲料,所有工作人員每兩個小時就要喝一次[5]。每天都會遇到的沙塵暴給拍攝工作帶來了不便,蛇、蜘蛛和蠍子也都是眾人面臨的一大問題,許多人被咬傷後都必須空運到醫院接受治療[15]。
布蘭登·弗雷澤在拍攝角色被處絞刑的鏡頭時差點喪命,根據薇茲的回憶,「他已經停止了呼吸,必須要心肺復甦」[6]。電影攝製獲得摩洛哥軍方正式支持,不過保險公司當時拒絕給眾演員提供綁架意外保險[9],索莫斯直到拍攝完成以後才將此事告訴眾人[16]。
藝術指導總監艾倫·卡梅倫(Allan Cameron)在伊爾富德找到了一座休眠火山,整個哈姆納塔的外景都是在這裡搭建的。索莫斯對這個地點非常滿意,他覺得把「城市隱藏在死火山口非常合理,除非進入沙漠深處,否則你絕對看不到。而且如果事先不知情,你也肯定想不到要去火山裡面找[14]。工作人員對火山進行了一次測量,以便可以在英格蘭薩里郡的謝珀頓工作室對石柱和雕像的精確和比例模型進行複製,影片所有涉及亡靈之城地下通道的鏡頭都是在這裡進行拍攝。這些外景的搭建耗費了16星期的時間,其中還包括片尾需要動用特技效果製作的玻璃纖維柱體鏡頭[14]。另一個大型外景是在英國的查塔姆造船廠搭建的,將尼羅河上的吉薩港增大一倍[17],有183米長,其中有「蒸汽火機和牽引發動機,三台起重機,一輛開放式雙馬馬車,四馬大車,五匹經過打扮的馬和相應的馬夫,九組驢和騾子,還有為300位經過裝扮臨時演員準備的市場攤位和阿拉伯風格的房間」[14]。
特技效果
[編輯]根據報道,本片共計8000萬美元的預算中有1500萬花在工業光魔公司製作的特技效果上[18][19],製片人希望能讓木乃伊有嶄新面貌,從而避免與過去的電影產生對比[18]。工業光魔公司負責《木乃伊》視覺效果製作的小約翰·安德魯·伯頓(John Andrew Berton, Jr.)表示,他們在電影開拍前就花了三個月時間來設計這個新形象。他想讓木乃伊表現出「觀眾前所未見的卑鄙、強悍和骯髒」。伯頓使用了動作捕捉技術,以求達到「氣勢洶洶而且非常真實的木乃伊」效果[14]。工作人員對男演員阿諾德·沃斯洛進行了特殊拍攝,以便特技團隊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是如何移動,並將這些鏡頭進行複製[18]。
伯頓將真人演員和電腦繪圖相結合來創造木乃伊的形象。然後他再在拍攝時用數字技術替換掉沃斯洛的臉。伯頓表示:「當你在電影中看到他時,那就是他本來的模樣。當他轉動頭部,半邊臉不知所蹤,你可以直接看到他的牙齒時,(鏡頭上)其實也就是他的臉。這也是(這些鏡頭)為什麼這麼難製作的原因。」[14]沃斯洛形容,參加本片拍攝對他來說是「全新的體驗」,「他們必須在我臉上到處貼上這些很小的紅色追蹤燈,以便他們製作特效。很多時候我走來走去,看起來就像棵聖誕樹。」[16]化妝效果總監尼克·杜德曼(Nick Dudman)製作了片中的實體生物效果,其中包括三維化妝和假肢等。雖然片中大量應用了電腦繪圖技術,但許多鏡頭都是使用真正活着的動物,如蕾切爾·薇茲的角色身上到處都是老鼠和蝗蟲的一幕[15]。
原聲音樂
[編輯]木乃伊:電影原聲帶 The Mummy: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 ||||
---|---|---|---|---|
傑里·戈德史密斯的原聲帶 | ||||
發行日期 | 1999年5月4日 | |||
類型 | 原聲音樂 | |||
時長 | 57:46 | |||
唱片公司 | 迪卡唱片 | |||
傑里·戈德史密斯專輯年表 | ||||
| ||||
木乃伊原聲帶年表 | ||||
|
評論得分 | |
---|---|
來源 | 評分 |
AllMusic | |
Filmtracks | |
Tracksounds |
《木乃伊:電影原聲帶》由傑里·戈德史密斯作曲並指揮,亞歷山大·科里奇(Alexander Courage)擔任管弦樂團編排[20]。這張唱片由迪卡唱片公司於1999年5月4日發行。配樂的主旋律大量採用了銅管和打擊樂器,這點與戈德史密斯的許多電影配樂作品保持一致[21]。不過作曲家還在其中使用了少量的人聲,這與他的大部分作品相比都很不尋常[21]。
《木乃伊》的配樂總體上獲得了良好的評價。Allmusic稱讚這段音樂「宏偉而戲劇化」,達到了作為影片亮點的預期[20]。其他的正面評價中則認為,這些黑暗風格的打擊樂與劇情完美結合,充滿了原始意味十足的張力。評論中還稱讚了樂曲中人聲合唱的使用,雖然曲段不多,但恰到好處,大部分評論家都覺得原聲CD上的最後一首曲目表現最為出彩[21][22]。不過一些評論中也認為電影音樂缺乏凝聚力[23],並且片中接連不斷的動作場面導致旋律重複次數過多,讓人感到厭煩[21]。CineMusic.net網站的羅德里克·斯科特(Roderick Scott)在進行總結時稱,本片配樂「代表了戈德史密斯最優秀一面的同時,也呈現了他最平庸的一面」[22]。
曲序 | 曲目 | 時長 |
---|---|---|
1. | Imhotep | 4:20 |
2. | The Sarcophagus | 2:17 |
3. | Tauger Attack | 2:23 |
4. | Giza Port | 2:01 |
5. | Night Boarders | 4:08 |
6. | The Caravan | 2:52 |
7. | Camel Race | 3:26 |
8. | The Crypt | 2:26 |
9. | Mumia Attack | 2:19 |
10. | Discoveries | 3:41 |
11. | My Favorite Plague | 3:59 |
12. | Crowd Control | 3:12 |
13. | Rebirth | 8:33 |
14. | The Mummy | 6:19 |
15. | The Sand Volcano | 5:41 |
反響
[編輯]票房
[編輯]《木乃伊》於1999年5月7日上映,首周在美國3210家電影院收入4300萬美元,最終本土票房達到1億5538萬5488美元,其他國家2億6054萬7918美元,全球總計4億1593萬3406美元[24]。
專業評價
[編輯]《木乃伊》所獲評價褒貶不一。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82篇評論文章來看,其中45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為60%,平均得分5.7(最高十分)[25]。而在Metacritic上收集的34篇評論中則有11篇給出好評,7篇差評,16篇褒貶不一,綜合評分48(最高100)[26]。《芝加哥論壇報》影評人羅傑·艾伯特給予本片三星(最高四星)的評價,他在評論中表示:「很難說我到底喜歡這部電影的哪個方面,但我幾乎對其中的每時每刻都感到享受。無論是劇本、導演、表演甚至裡面那個木乃伊都說不上有什麼出彩之處,但我看得一點也不悶,有時還很沒道理地感到愉快」[27]。《娛樂周刊》的歐文·格雷伯曼(Owen Gleiberman)給予影片的評價為「B-」(最高A+),稱「《木乃伊》想要讓你感到不寒而悚,但在試圖做到這一點的同時又放不開那些與這一目標不搭界的玩笑」[28]。《舊金山紀事報》的鮑勃·格雷厄姆(Bob Graham)對本片的演員表演和特技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29]。
《紐約時報》的斯蒂芬·霍爾登(Stephen Holden)寫道:「這個版本的《木乃伊》沒有自命不凡地去假裝與一部搬上銀幕的花里胡哨漫畫視頻遊戲有任何不同之處。可以想象成配上動畫人物的《奪寶奇兵》,但沒有其中連貫的故事情節,特技效果也很俗氣。(或是)想象成將其中真正的恐怖剝離,再重新包裝成埃及主題萬聖節舞會的《活死人之夜》,(還可以)想象為《兩傻大戰隱形人》(Abbott and Costello Meet the Mummy)移植為一部平·克勞斯貝和鮑勃·霍普的公路片,並且配上史詩規模的風格惡搞。」[30]《奧斯汀紀事報》(The Austin Chronicle)和《達拉斯觀察報》(Dallas Observer)得出的結論認為,雖然表演和特技效果表現都不錯,但這部電影缺乏凝聚力[31][32],《達拉斯觀察報》感嘆,影片雖然特技效果出色,但電影本身卻沒有靈魂,而這本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31]。其它一些媒體出版物認為工業光魔公司製作的特技效果對本片產生了不利影響,如《跳接》(Jump Cut)的歐內斯特·拉爾森(Ernest Larson)就覺得《木乃伊》「是標準的工業光魔公司作品」[33]。英國電影協會的金·紐曼(Kim Newman)認為本片與數十年前的原作相比有所不及,因為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特技效果上,沒有營造出像原作那樣經典的氣氛[34]。《今日美國》給電影的評價為兩星(最高四星),認為影片「未能免俗」[35],英國電影協會也有同樣的看法[34]。《今日美國》的評價中這樣寫道:「要是(片中)有人抱怨說有什麼氣味難聞,你就可以肯定鏡頭中將會出現一個阿拉伯人走卒。武器、拳頭和俏皮話都一樣快的費舍或許能讓這一天不至太過難熬,但即便是他也無法讓這成為一部好電影。」[35]
獎項和提名
[編輯]組織 | 獎項 | 提名人 | 結果 |
---|---|---|---|
奧斯卡金像獎[36] | 最佳音效 | 萊斯利·沙茨(Leslie Shatz) 克里斯·卡朋特(Chris Carpenter) 里克·克萊恩(Rick Kline) 克里斯·蒙羅(Chris Munro) |
提名 |
MTV電影大獎[37] | 最佳動作橋段 | 提名 | |
BMI電影獎[38] | 最佳音樂 | 傑里·戈德史密斯 | 獲獎 |
土星獎[39] | 提名 | ||
最佳奇幻電影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斯蒂芬·索莫斯 | 提名 | |
最佳編劇 | 提名 | ||
最佳男演員 | 布蘭登·弗雷澤 | 提名 | |
最佳女演員 | 蕾切爾·薇茲 | 提名 | |
最佳服裝 | 約翰·布龍菲爾德(John Bloomfield) | 提名 | |
最佳化妝 | 尼克·杜德曼和艾琳·西頓(Aileen Seaton) | 獲獎 | |
最佳特技效果 | 小約翰·安德魯·伯頓 丹尼爾·珍妮特(Daniel Jeannette) 本·斯諾(Ben Snow) 克里斯·科伯德(Chris Corbould |
提名 | |
英國電影學院獎[40] | 最佳視覺效果 | 提名 | |
衛星獎[41] | 提名 | ||
塞拉利昂獎[42] | 提名 | ||
大片娛樂獎[42] | 動作片類最受歡迎男主角 | 布蘭登·弗雷澤 | 提名 |
動作片類最受歡迎女主角 | 蕾切爾·薇茲 | 提名 | |
動作片類最受歡迎男配角 | 約翰·漢納 | 提名 | |
最受歡迎惡魔 | 阿諾德·沃斯洛 | 提名 | |
金捲軸獎[42] | 最佳音效剪輯——音效和福萊音效 | 萊斯利·沙茨 喬納森·克萊恩(Jonathan Klein) 理查德·伯頓 湯姆·布倫南(Thom Brennan) 馬克·帕帕斯(Mark Pappas) |
提名 |
改編作品
[編輯]票房上的成功使《木乃伊》之後還拍攝了多部續集和衍生作品。2001年,續集《木乃伊歸來》上映,片中包含前作中大部分存活的主要角色,結婚後的里克和伊芙琳對抗印何闐和蠍子王[43],一同出場的還有里克和伊芙琳的兒子亞歷克斯(Alex)[43]。這部電影也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美國本土票房超過2億美元,全球票房達到4億3301萬3274美元[44]。連續兩部電影的成功引領了電視上動畫系列劇的誕生並一直播出了兩季[45],還有一部2002年的衍生外傳作品《魔蠍大帝》面世,該片的票房收入也超過1.65億美元[46]。
2008年8月1日,本片的第二部續集《木乃伊3》上映。故事的背景改為中國,蕾切爾·薇茲的角色改為由瑪麗亞·貝羅(Maria Bello)詮釋[47][48]。此外,《蠍子王》還通過錄影帶發行推出前傳《蠍子王2:勇士的崛起》[49][50],不過這兩部電影所獲評價都很差[51][52][53]。
2000年,科樂美和環球互動推出了兩款《木乃伊》改編的電子遊戲:由英國遊戲公司「REBELLiON」開發,分別面向PlayStation和個人計算機平台的動作冒險遊戲[54]和科樂美開發的Game Boy Color益智遊戲[55]。影片還在三個環球主題樂園及度假村有了「木乃伊復仇」雲霄飛車景點,分別是好萊塢環球影城[56]、佛羅里達環球影城[57]和新加坡環球影城[58]。
重啟
[編輯]2012年4月4日,環球影業宣布重啟《木乃伊》系列電影[59]。這部電影同時也是環球怪物電影宇宙的第一部電影,於2017年上映。[60]
參考資料
[編輯]- ^ Release. British Film Institute. London: BFI Film & Television Database. [2014-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 ^ Deming, Mark. The Mummy. Allmovie. Rovi Corporation. [2014-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Hobson, Louis B. Universal rolls out new, improved Mummy. Calgary Sun. 1999-05-01.
- ^ Staff. Show Me The Mummy (page 2).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9-05-14 [201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 ^ 5.0 5.1 Braund, Simon. Equally Cursed and Blessed. Empire. 1999-07.
- ^ 6.0 6.1 Jones, Alison. Great Excavations. The Birmingham Post. 1999-06-26.
- ^ Roger Ebert. Roger Ebert's Movie Yearbook 2004.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03: 451 [2014-02-11]. ISBN 978-0-7407-3834-0.
- ^ 8.0 8.1 8.2 8.3 The Mummy That Wasn't. Cinescape. 1999-05-03.
- ^ 9.0 9.1 9.2 9.3 9.4 Slotek, Jim. Unwrapping The Mummy. Toronto Sun. 1999-05-02.
- ^ Chase, Donald. What Have They Unearthed?. Los Angeles Times. 1999-05-03.
- ^ Snead, Elizabeth. Updating A Well-Preserved Villain. USA Today. 1999-05-07.
- ^ Bonin, Liane. That's a Wrap.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9-05-07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 ^ Argent, Daniel. Unwrapping The Mummy: An Interview with Stephen Sommers. Creative Screenwriting. 1999.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Behind the Scenes. The Mummy Official Site. Universal Studios. 1999 [2010-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5).
- ^ 15.0 15.1 15.2 Portman, Jamie. Mummy Unearths Horror, Humour. Ottawa Citizen. 1999-05-05.
- ^ 16.0 16.1 Staff. Show Me The Mummy (page 3).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9-05-14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 ^ Kent Film Office The Mummy Film Focus. Kent Film Office.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 ^ 18.0 18.1 18.2 Shay, Estelle. Thoroughly modern Mummy. Cinefex. 1999-04, (77): 71–76.
On the special effects used in the film, and on the company who made them, Industrial Light & Magic.
- ^ Slotek, Jim. Mummy Unwraps a New Fraser "Cartoon" Character. Toronto Sun. 1999-05-09.
- ^ 20.0 20.1 20.2 Allmusic: The Mummy (1999 Original Score). Allmusic.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6).
- ^ 21.0 21.1 21.2 21.3 The Mummy (Jerry Goldsmith) Soundtrack Review. ScoreReviews.com. [200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8).
- ^ 22.0 22.1 Coleman, Christopher. The Mummy by Jerry Goldsmith. TrackSounds.com. 2000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 ^ 23.0 23.1 The Mummy: Editorial Review. FilmTracks.com.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 ^ The Mummy. Box Office Mojo. [201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4).
- ^ The Mummy. Rotten Tomatoes. [201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4).
- ^ The Mummy: Reviews. Metacritic. CBS. [201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 ^ Ebert, Roger. The Mummy. Chicago Sun-Times. 1999-05-07 [201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4).
There is hardly a thing I can say in its favor, except that I was cheered by nearly every minute of it. I cannot argue for the script, the direction, the acting or even the mummy, but I can say that I was not bored and sometimes I was unreasonably pleased.
- ^ Gleiberman, Owen. The Mummy.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9-05-07 [201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8).
would like to make you shudder, but it tries to do so without ever letting go of its jocular inconsequentiality.
- ^ Graham, Bob. 'Mummy' -- It's Aliv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9-05-07.
- ^ Holden, Stephen. Sarcophagus, Be Gone: Night of the Living Undead. The New York Times. 1999-05-07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This version of The Mummy has no pretenses to be anything other than a gaudy comic video game splashed onto the screen. Think Raiders of the Lost Ark with cartoon characters, no coherent story line and lavish but cheesy special effects. Think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stripped of genuine horror and restaged as an Egyptian-theme Halloween pageant. Think Abbott and Costello Meet the Mummy grafted onto a road picture and pumped up into an epic-size genre spoof.
- ^ 31.0 31.1 Hinson, Hal. Mummy dearest. Dallas Observer. 1999-05-07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If only generating a soul for the film itself were so easy.
- ^ Savlov, Mark. The Mummy. The Austin Chronicle. 1999-05-07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 ^ Larsen, Ernest. The Mummy: traffic in mummies. Jump Cut. 2000-07, (43): 12–15, 128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2).
- ^ 34.0 34.1 Newman, Kim. Sight and Sound: The Mummy. British Film Institute. 1999-06-01 [2012-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7).
- ^ 35.0 35.1 Wloszczyna, Susan. Effects New Curse of The Mummy. USA Today. 1999-05-07.
If someone complains of a foul odor, you can be sure an Arab stooge is about to enter a scene. Fraser, equally quick with weapon, fist or quip, may save the day, but even he can't save the picture
- ^ The 72nd Academy Awards (2000)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 ^ 2000 MTV Movie Awards. MTV.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3).
- ^ Staff. BMI Honors Top Film and TV Composers. BMI. 2000-05-15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 ^ Past Saturn Awards. Academy of Science Fiction, Fantasy & Horror Films.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2).
- ^ BAFTA Awards Search. BAFTA.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2).
- ^ 2000 4th Annual Satellite Awards.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 [2011-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1).
- ^ 42.0 42.1 42.2 The Mummy (1999) Awards. IMDb. Amazon.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8).
- ^ 43.0 43.1 Travers, Peter. The Mummy Returns. Rolling Stone. 2001-05-09 [2008-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6).
- ^ The Mummy Returns (2001). Box Office Mojo. Amazon.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4).
- ^ The Mummy: The Animated Series (2001– ). IMDb. Amazon.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7).
- ^ The Scorpion King. Box Office Mojo. Amazon.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8).
- ^ Garrett, Diane; Fleming, Michael. Fraser returns for 'Mummy 3'. Variety. 2007-04-11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2).
- ^ Fleming, Michael. Bello replaces Weisz in 'Mummy'. Variety. 2007-05-13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2).
- ^ Peck, Aaron. Movie Review — The Scorpion King 2: Rise of a Warrior. Blog Critics. 2008-08-19 [200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22).
- ^ Nix. The Scorpion King 2: Rise of a Warrior (2008) Movie Review. Beyond Hollywood. 2008-08-06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7).
- ^ The Scorpion King 2: Rise of a Warrior (2008). Rotten Tomatoes.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 ^ 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 Rotten Tomatoes.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4).
- ^ 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 Metacritic. CBS.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1).
- ^ The Mummy (PSX). IGN.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9).
- ^ The Mummy (GBC). GameSpot. [2011-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6).
- ^ Revenge of the Mummy - Universal Studios Hollywood (Universal City, California, USA). Roller Coaster DataBase.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4).
- ^ Revenge of the Mummy - Universal Studios Florida (Orlando, Florida, USA). Roller Coaster DataBase.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4).
- ^ Revenge of the Mummy - Universal Studios Singapore (Sentosa, Singapore). Roller Coaster DataBase.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4).
- ^ Kroll, Justin; Snieder, Jeff. U sets 'Mummy' reboot with Spaihts. Variety.com. 2012-04-04 [2014-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2).
- ^ Kroll, Justin. Tom Cruise's 'The Mummy' Gets New Release Date. Variety. 2016-01-21 [2016-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2) (美國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木乃伊》的資料(英文)
- AllMovie上《木乃伊》的資料(英文)
- 爛番茄上《木乃伊》的資料(英文)
- Metacritic上《木乃伊》的資料(英文)
- Box Office Mojo上《木乃伊》的資料(英文)
- 開眼電影網上《盜墓迷城》的資料(繁體中文)
- 時光網上《盜墓迷城》的資料(簡體中文)
- 豆瓣電影上《盜墓迷城》的資料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