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與高句麗的戰爭
曹魏與高句麗的戰爭 | |||||||
---|---|---|---|---|---|---|---|
三國時代發生的戰爭的一部分 | |||||||
西元3世紀的朝鮮半島 | |||||||
| |||||||
參戰方 | |||||||
曹魏 |
高句麗 沃沮 東濊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毌丘儉 王頎 劉茂 弓遵 |
東川王 不耐侯 紐由 | ||||||
兵力 | |||||||
第一次: 10,000 第二次: 不明 |
第一次: 20,000 第二次: 不明 | ||||||
傷亡與損失 | |||||||
6,000 | 8, 000 ~ 18,000 |
曹魏與高句麗的戰爭,是由中國北方的曹魏於公元244年至246年攻打高句麗的一系列戰爭。
《三國志》第二十八卷正史記載:正始七年(246年),毌丘儉帶步騎兵萬人出玄菟討伐高句麗,先後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一萬八千餘人,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餘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毌丘儉又屠殺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後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隨後,毌丘儉自在丸都一帶坐鎮,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另一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於高句麗的不耐等濊貊種落。
王頎的軍隊追至竹嶺,再度大破東川王餘部。隨後,魏軍殺至沃沮境內,將協助高句麗的邑落一併攻破,斬殺三千餘人。東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內,魏軍進一步追討。但高句麗王終於在部下的忠誠保衛下擊殺一小隊魏軍而得以隱匿。王頎軍主力則進一步向東北行,一直抵達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帶。而劉茂、弓遵也成功擊潰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舉邑降。245年5月,毌丘儉等回師並刻石紀功。[1][2]
背景
[編輯]東漢滅亡後,遼東地區被軍閥公孫度家族控制。高句麗與曹魏聯盟攻打遼東。234年,曹魏遣使高句驪和親,高句麗與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236年,迫於曹魏壓力,高句麗斬東吳使臣胡衛,傳其首於曹魏幽州。
238年,曹魏討公孫淵,東川王遣主簿大加將兵助討。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東川王欲取代公孫氏稱霸遼東,幾次派兵襲取遼東郡西安平縣等地[3]。
246年,曹魏反擊,大將毌丘儉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過程
[編輯]遼東公孫與高句麗之戰
[編輯]197年,故國川王去世其三弟山上王繼位,遭到其兄反對,引發內亂。《三國志·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和 《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記載漢末控制遼東的公孫度攻打高句麗,『王遼東』,但後世三國史記記載公孫大敗。[4]據三國志等記載公孫度之子公孫康公元197年大破高句麗軍,攻陷高句麗都城丸都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巖城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擴建完畢後山上王將都城遷移。[5]209年,山上王遷都丸都。
毌丘儉討伐高句麗
[編輯]景初二年(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滅公孫淵,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於玄菟郡。[5]正始5年(244年)劉茂、弓遵討伐東濊,東濊首領不耐侯降魏。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儉破高句麗東川王,東川王敗走,毌丘儉又屠殺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後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即位後還都國內-丸都地區,並侵略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在朝鮮半島北部處於強勢。[6]朝鮮半島從此進入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足鼎立的時代。
反擊百濟
[編輯]魏正始七年(246年)當幽州刺史毌丘儉、玄菟郡太守王頎、樂浪郡太守劉茂與帶方郡太守弓遵在進行曹魏與高句麗的戰爭時,百濟的古爾王乘隙偷襲樂浪郡和帶方郡,然被劉茂與弓遵擊退,而弓遵戰死。
後續
[編輯]高句麗的對外擴張幾次招致亡國。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麗,虜走了高句驪百姓五萬多口,最後一把火燒了高句驪王宮,並將新丸都城再次變為平地。343年(東晉咸康八年),高句驪重修由於毌丘儉東征而被摧毀的舊丸都城,並於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個月後,丸都山城就再次毀於戰火。371年,百濟近肖古王襲擊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前樂浪郡),並在戰場上殺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7]
高句麗小獸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定和統一,仿照中原公布「律令」(當於憲法和刑法)。372年立佛教為高句麗國教,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8]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
高麗《三國史記》的記載
[編輯]公元244年,毌丘儉率數萬魏軍出玄菟入侵高句麗。高句麗東川王在沸流、梁貊打敗毌丘儉後,變得過於驕傲。 毌丘儉改變作戰方陣後,東川王慘敗逃往鴨原[9]。十月入冬,毌丘儉屠殺丸都城後,派玄菟太守王頎窮追不捨,一直追到南沃沮竹嶺[10]。東川王一旁的密友主動請兵掩護東川王撤退。由於密友、紐由等人的冒死保護,東川得以兵分三路進行反擊,魏軍自樂浪撤退[11]。
注
[編輯]- ^ 毌丘俭东征攻克高句丽首都. [2010-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0).
- ^ 三国魏·毌丘俭纪功碑. [2010-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9).
- ^ 《三國志》卷30:正始三年,宮寇西安平。
- ^ 《三國史記》卷16 「……公孫度從之。延優遣弟罽須,將兵禦之,漢兵大敗。」
- ^ 5.0 5.1 "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 By Jiang-zuo Jian"
- ^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20
- ^ (MyGoguryeo & Unknown year)
- ^ 'Ki-Baik Lee', "A New History of Korea",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38
- ^ 《三國史記/卷17》:二十年 秋八月 魏遣幽州刺史毌丘儉 將萬人 出玄菟來侵 王將歩騎二萬人 逆戰於沸流水上 敗之 斬首三千餘級 又引兵再戰於梁貊之谷 又敗之 斬獲三千餘人 王謂諸將曰 魏之大兵 反不如我之小兵 毌丘儉者魏之名將 今日命在我掌握之中乎 乃領鐵騎五千 進而撃之 儉為方陣 決死而戰 我軍大潰 死者一萬八千餘人 王以一千餘騎 奔鴨淥原
- ^ 《三國史記/卷17》:冬十月 儉攻陷丸都城 屠之 乃遣將軍王頎追王 王奔南沃沮 至於竹嶺軍士分散殆盡 唯東部密友 獨在側 謂王曰 今追兵甚迫 勢不可脫 臣請決死而禦之 王可遯矣 遂募死士 與之赴敵力戰 王間行脫而去 依山谷聚散卒自衛 謂曰 若有能取密友者 厚賞之 下部劉屋句前對曰 臣試往焉 遂於戰地 見密友伏地 乃負而至 王枕之以股 久而乃蘇
- ^ 《三國史記/卷45》:魏將聞之 將受其降 紐由隱刀食器 進前拔刀 刺魏將胸 與之俱死 魏軍遂亂 王分軍為三道 急擊之 魏軍擾亂 不能陳 遂自樂浪而退 王復國論功 以密友·紐由 為第一 賜密友巨谷·靑木谷 賜屋句鴨淥·豆納河原以為食邑 追贈紐由為九使者 又以其子多優為大使者
參考書目
[編輯]- Barnes, Gina Lee. State formation in Korea: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Routledge, 2001. ISBN 0700713239.
- Byington, Mark E. "Control or Conquer? Koguryǒ's Relations with States and Peoples in Manchuria,"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History volume 4, number 1 (June 2007): 83-117.
- Gardiner, K.H.J. The early history of Korea: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peninsula up to the introduction of Buddhism in the fourth century A.D.. Canberra, Centre of Oriental Studie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69. ISBN 0708102573.
- Gardiner, K.H.J. "The Kung-sun Warlords of Liao-tung (189-238)".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5 (Canberra, March 1972). 59-107.
- Gardiner, K.H.J. "The Kung-sun Warlords of Liao-tung (189-238) - Continued".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6 (Canberra, September 1972). 141-201.
- Henthorn, William E. A History of Korea. The Free Press, 1971.
- Hubert, Homer B. & Weems, Clarence Norwood (Ed.) History of Korea Volume 1. Curzon Press, 1999. ISBN 070070700X.
- Ikeuchi, Hiroshi. "The Chinese Expeditions to Manchuria under the Wei dynasty," 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 4 (1929): 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