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手
赛车手是從事賽車這項運動之人的通稱,可分為業餘賽車手和職業賽車手。職業賽車手有固定的車隊薪水及團體贊助,且每年有固定的賽程;而業餘賽車手則是以個人的興趣來參賽,通常沒有固定賽程及團體贊助,需要自行籌措資金參賽。
基本身心條件
[编辑]從事賽車手的人需具備有強健的生理與心理層面、與一定程度的知識
- 生理部分:良好的基礎體能、協調性、良好的速度感等...(其餘尚有許多條件,依不同賽車類型有所差異,例如能耐高G的體魄。)
- 心理部分:良好的抗壓力、爭鬥心、心理也必須十分健全。
除體能要求外,還需要了解車輛的機械知識與其延伸出來的學問。因為賽車這項運動的危險性相當的高,因此往往需要整個維修補給團隊的配合才能將風險降至最低,進而提高成績;而且賽車手必需對車輛有相當理解、並在駕駛時判斷車輛的狀況,將資訊告知維修團隊。因此賽車手在數學及工程學上都有一定的知識。
賽車也常常作為創作的題材,但表現上主要以賽車手為主。例如電影《一級雙雄》、《終極殺陣》(Taxi)、動畫《頭文字D》、《閃電霹靂車》、超時空甩尾等。
賽車手的體能需求
[编辑]一般人都認為賽車手只是開著車子在繞圈,體能需求不高,但實際上剛好相反。
當車手駕駛賽車時,由於急劇的加減速和轉向動作,車手需要承受龐大的離心力,會讓體內血液流向單邊,對體能稍遜的人而言,甚至連舉起雙手去抓住方向盤也有困難[1]。賽車起跑時車手心跳會高達每分鐘190次,比賽過程中的心跳也都在160次左右。以F1為例,車手需要在一個半小時的賽程裡,承受平均不低於2G(即車手本身體重的兩倍)的橫向重力,最高更會達到5G(正常人以橫向承受3G以上的重力有很大機會休克)[2]。另外,由於需要配戴頭盔,車手的頸部肌肉需要承受頭部連頭盔重量的2倍以上重力(F1賽車手頸部承受四倍到五倍重力)。而耐力賽則考驗車手的長時間集中力,穿著厚厚的防火衣,在攝氏四十多度的車箱內駕駛不小於1.5小時,會使身體水份大量流失,因此在耐力賽賽車和高級別的方程式賽車上,都會裝有飲用水箱,喉管接駁到頭盔預早設置的開口上,車手只需按下方向盤上的按扭就可飲水。另外,根據資料顯示,經過一場F1賽事後,車手平均會流失2-3公升的水份,甚至曾經有車手報稱脫水5公升以上。所以賽車其實是一項體能要求十分高的極限運動,賽車手必須持續不斷的訓練體能。
國際著名賽車手
[编辑]- 尼基·勞達(Niki Lauda)
- 占姆士·亨特(James Hunt)
- 艾爾頓·冼拿(Ayrton Senna)
- 亞倫·保魯斯(Alain Prost)
- 奈傑爾·曼塞爾(Nigel Mansell)
- 尼爾遜·畢奇(Nelson Piquet)
- 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
- 米高·夏健倫(Mika Häkkinen)
- 奇米·雷克南 (Kimi Raikkonen)
- 費爾南多·阿隆索 (Fernando Alonso)
- 路易斯·漢米爾頓 (Lewis Hamilton)
- 詹森·巴頓 (Jenson Button)
- 賽巴斯蒂安·維特爾(Sebastian Vettel)
- 尼可·羅斯堡 (Nico Rosberg)
- 馬克斯·維斯塔潘 (Max Verstappen)
- 卡洛斯·塞恩斯(Carlos Sainz)
- 托米·馬基寧(Tommi Mäkinen)
- 科林·麥克雷(Colin Steele McRae)
- 塞巴斯蒂安·勒布(Sébastien Loeb)
- 奧特·塔納克(Ott Tänak)
- 卡勒·羅萬佩雷(Kalle Rovanperä)
參考
[编辑]- ^ Driving a Race Car Takes Strength and Stamina: These Athletes Travel in Fast Lane but Keep Fit. The Los Angeles Times (Indianapolis: Tribune Publishing). Associated Press. May 19, 1985 [February 24,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 ^ Norton, Charlie. Formula One drivers feel the G-force. The Daily Telegraph. May 10, 2010 [April 1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