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非建制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建制派
Opposition camp
政黨成員民主黨 民主黨
人民力量 人民力量
社民連 社會民主連線
工黨 工黨
街坊工友服務處
 民協
香港本土 香港本土
本民前 本土民主前線
小麗民主教室 小麗民主教室
土地正義聯盟
民主思路
新思維
意識形態自由主義
社會自由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
本土主義
民粹主義
直接民主制
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
反共主義
文化保守主義
政治立場大帳篷
香港立法會議席
1 / 90 (1%)
香港區議會議席
1 / 470 (0%)
選舉委員會選委數目
1 / 1,500 (0%)

非建制派,或稱非建制陣營(英語:Opposition camp[1]),為一個香港政治意識形態陣營,政治上與建制派分庭抗禮。

2016年後,非建制陣營指建制派以外的政治派系所組成的陣營,即泛民主派、部分立場偏民主派的中間派自決派本土派(包括ALLinHK)的聯合陣營。

非建制派被親中媒體、建制派及政府稱其成員為「反對派」,因其成員主要反對香港特區政府的提出不公平政策和議案。

非建制派在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地區直選中獲得有55%的普選票支持,取得30席,為1995年香港立法局選舉以來最多。但在香港立法會宣誓風波後,經香港政府入稟司法覆核,6名非建制派議員先後被香港高等法院褫奪議員資格,成員減至23名,並失去地區直選的否決權,雖然在2018年香港立法會補選中取回2席,但因九龍西選區落敗,無法奪回分組點票的否決權。

2021年香港變更選舉制度後,選民人數大幅度減少,並增設選舉委員會議席且提名審查。當中有一批自稱「非建制派」的人士參選,當中只有狄志遠當選。而在選舉後,該批參選人並沒有在相關主要的人權及民主議題,例如為歷經搜捕事件的《立場新聞》發聲。

政治派別

[编辑]

名稱源由

[编辑]

民主派學者蔡子強認為,以「建制派」和「反對派」形容兩大陣營會較貼切。「建制派」較清晰的分野是對於政改方案的投票立場,因為兩派陣營都壁壘分明,以及建制派是強調支持中央。「反對派」其實比「非建制派」更好形容目前泛民、自決派及本土派聯盟的性質,因為他們是監察和制衡政府[4]

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說,「非建制派」的標籤反映政黨多元化,也代表這個派內的各黨派需要更多時間去協調溝通,以及採議題式的合作,「過去我們(民主派)有自我身分認同,都是泛民,所以好快埋位」。公民黨楊岳橋表示,自決派昔日與泛民有爭拗,只是政治表達方式差異,看不到各黨的意識型態有大分歧。「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民主派的標籤因應有更多新興激進力量加入,而改變名稱,由民主派變成泛民,再到目前的非建制派。非建制派的統稱是為了團結對抗建制派,不過,當中各黨的政治理念各有不同,而民主派也因採用「非建制派」統稱,反映爭取民主不再是泛民專利,「民主派放棄了爭取民主的道德高地」[5]

2021年以後

[编辑]

原本的非建制派體制遭排除在外之後,在2021年香港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有些媒體將本身被形容為香港中間派新思維黨員狄志遠,形容其為「非建制派」。然而英國廣播公司的中文報導形容其和民主派有一定距離[6]。自此之後,立場偏向泛民主派的香港中間派亦被列入「非建制派」派系以內,「非建制派」一詞的意思開始和中國八大民主黨派類近。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