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38字
經濟 VIP 文章限時開放
去年由於美國的經濟和市場表現,讓全球其他地方望塵莫及,「美國例外論」(American exceptionalism)被全球金融市場奉為圭臬。但隨著邁入新的一年,現在或許是時候拿掉那些地理上的眼界限制,思考更大規模的區域競爭將形塑未來幾年全球經濟的可能性。
紐約投顧公司TPW Advisory創辦人裴洛斯基(Jay Pelosky)撰文表示,在幾個重要領域的競爭加劇下,全世界現在可能正處於一個長期成長周期,這些領域包括人工智慧(AI)、綠色能源,以及全球三大主要地區(美洲、亞洲和歐洲)的區域安全。這三大地區即裴洛斯基所稱的「三極世界」(Tri Polar World)。
在全球金融危機和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的慘痛經驗影響下,全球化陷入停滯。自那之後,全球經濟可說是邁向了更高度的區域整合。
新冠疫情提供了這種趨勢助力。隨著供應鏈被阻斷,各國政府開始意識到,晶片、藥品等重要物資的管道,對國家安全而言至關重要。這導致了各國轉向所謂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生產」(near-shoring)。據貝恩策略顧問公司去年對166名執行長和營運長的韌性調查,美國企業計劃縮短供應鏈的比率,從2022年的63%,躍增至2024年的81%。
比賽已經開始
這種邁向更高度區域整合的趨勢,意味著比起仰賴單一主要市場提供綠色科技、AI和安全,這三大地區都可能會各自投資這些領域(例如晶片廠、電池和電動車工廠、國防工業準備計畫等)的產業政策。
中國大陸在綠色科技相關產業政策上已居於領先。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在2023年的全球乾淨能源投資中,大陸占了約三分之一。因此,大陸現在主宰了從光電板、電池到電動車等許多乾淨能源產業。而且隨著大陸正設法發展自己的半導體業、降低對美國依賴,該國似乎也想用同樣的套路來在AI上競爭。
同時,大陸也已加強了與東南亞國協(東協)國家的關係,該區早在2020年便已成為大陸最大貿易夥伴,凌駕於歐盟和美國。
美國則在拜登政府的領導下,透過訂定重要法案,積極推動產業政策,包括提撥530億美元預算支援半導體製造的「晶片和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已宣布超過5億美元計畫資金的「跨黨基礎建設法」(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以及刺激民間部門大規模投資綠色科技的「通膨削減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
如今需要盡速加把勁追趕的是歐洲。德國已再次成為「歐洲病夫」,經濟連兩年萎縮,成長面臨停滯,引以為傲的汽車業也進退維谷。德國的財政廉潔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主因,使該國近數十年來缺乏投資,但這種審慎態度也可能成為解方的一部分。由於德國的負債與國內生產毛額(GDP)占比只有約63%,大幅低於歐盟平均,德國擁有大量財政空間可以採取行動。
未來發展
所以對投資人來說,邁向三極世界代表什麼意義?
首先,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內,全球成長可能會有源自美國以外其他地方的多重動力。
自2009年來,美國股市已無疑成為全球的領導者。但美國例外論已反映在美元匯價和美國股市上,導致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市場間的估值差距創下新高。美股已連續兩年報酬率創下逾20%。而歷史經驗指出,不應該期待還會再有第三年。
由於美股已達到「完美定價」(priced for perfection)狀態,即使投資人的預期或經濟基本面只是稍微轉向,也可能導致投資人重新思考他們對美股的曝險。
而且這件事情的催化劑可能來自川普政府。
川普執政後,他的經濟政策推行可能會因為其不連貫的政策、經濟團隊主要成員間的意見分歧,以及共和黨在國會的脆弱多數而受阻。
同時,另外兩大區域也不會坐以待斃。
中國大陸過去一年已發布一系列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以對抗通縮和川普關稅威脅所帶來的風險。北京當局預料將會在3月即將到來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加入這場混戰。
而在同樣面臨其最大出口市場關稅威脅的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可能最終會鬆綁其債務減速機制「債務剎車」(debt brake),並導入財政刺激措施來對抗國內停滯。
因此,在新的一年裡,全球成長和全球股市牛市預料都會「地理性」地擴大。雖然美國可能依舊強盛,但投資人可能會發現,不再是美國一國獨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